2023年高被引论文(被引5次以上))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水稻MYB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金锋,丁莲鑫,骆骏,聂圣松,方中明
    2023, 24(4):917-926.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1220001
    [摘要](453) [HTML](557) [PDF 741.80 K](2610)
    摘要:
    MYB是植物体内数量较多的一类转录因子,其家族成员在水稻全生育期各个阶段和多种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例如参与根系发育、细胞发育、次生细胞壁合成、分蘖的发生和伸长、花器官分化和发育、穗部形态建成、种子发育、各种激素代谢、次生代谢物的合成与代谢及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等过程的调控。本综述介绍了MYB转录因子家族的分类和不同亚群的蛋白结构,总结了MYB家族成员在水稻地下部和地上部的生长发育、激素信号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MYB家族成员对水稻在干旱、高温、低温、高盐、紫外线损伤等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调控作用,并探讨了MYB基因对水稻在真菌、病菌等生物胁迫中起到的防御作用。最后纵观对水稻MYB转录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三点不足,同时就未来对于MYB转录因子的研究提出了三个方向上的展望。
    2  利用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小麦进展
    于美,唐华丽,叶兴国
    2023, 24(1):102-116.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0809001
    [摘要](451) [HTML](235) [PDF 925.11 K](1909)
    摘要:
    小麦籽粒营养丰富,其面粉可制作成多种食品,是全球超过三分之一人口的主食。随着病虫害加重、环境恶化(干旱、高温、盐碱)等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影响,全球小麦安全生产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供给和人民生活对优质产品的需要,提高小麦产量和改进小麦品质仍将是重要的育种目标,要求不断创新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近10年来,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发展迅速,逐步在小麦改良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了小麦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和基因编辑体系,利用农杆菌转化模式基因型的转化效率50%以上,利用CRISPR/Cas9编辑部分基因的编辑效率40%~70%,利用再生相关基因基本克服了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研究中基因型的依赖性。通过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改良了小麦抗病性、抗逆性、特性品质、产量潜力和生长发育等多个性状,创制了抗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花叶病毒病、穗发芽,以及耐旱、耐盐、低醇溶蛋白、高谷蛋白、高千粒重和雄性不育系、单倍体诱导系等小麦新材料,丰富了小麦种质资源。本研究旨在综述小麦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3  江苏大豆地方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
    孟珊,徐婷婷,朱小品,狄佳春,朱银,杨欣,邹淑琼,杨雪,覃翠华,颜伟
    2023, 24(2):419-436.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0818003
    [摘要](314) [HTML](119) [PDF 3.06 M](910)
    摘要:
    大豆是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中植物蛋白和油脂的重要来源。江苏省是大豆的主要产区之一。依托2016-2019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从江苏省35个县(市/区)收集到203份大豆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对203份资源的25个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大豆地方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其中,12个形态特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0311~1.3800,13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3850~2.0155。聚类分析可将203份大豆资源划分为5个类群,各类群内材料均存在一定的表型变异,第IV类群在产量性状方面的综合表现最好。主成分分析将表型评价因子简化为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8.361%。203份大豆资源的综合评价得分范围为0.140~1.385,以综合得分排名的先后顺序,筛选出7份江苏省优异大豆资源。本研究多角度评价了江苏省大豆地方种质资源表型的遗传多样性,为后续大豆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4  作物种质资源学理论框架与发展战略
    刘旭,黎裕,李立会,贾继增
    2023, 24(1):1-10.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1127001
    [摘要](805) [HTML](475) [PDF 716.22 K](2488)
    摘要:
    作物种质资源是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的基础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作物种质资源学是以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遗传变异的同源系列定律和作物及其种质资源与人文环境及社会发展的协同演变学说为基础,依托遗传多样性、遗传完整性、遗传特异性与遗传累积性技术体系,研究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多样性与利用的科学,涵盖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保护、评价、研究、创新与共享服务的理论、技术、管理及其体系。本文构建了作物种质资源学理论框架,对基本概念和特征特性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作物种质资源学的发展战略。
    5  基于分子标记和表型性状的水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王晓映,张方玉,万星,王成琪,刘燚,肖本泽
    2023, 24(3):636-647.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1018002
    [摘要](353) [HTML](122) [PDF 1.20 M](1254)
    摘要:
    水稻地方品种蕴藏着许多重要农艺性状的优良基因资源,是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载体。本研究选用47对SSR标记和16个表型性状对58份水稻优异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7对SSR标记在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出284条多态性片段,这些标记平均每个可检测出6.04个多态性位点(变幅为3~10个),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67(变幅为0.38~0.81),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GDI)为1.36(变幅为0.76~1.8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研究选用的微卫星标记多态性比较丰富,对材料的区分能力较强。供试材料在16个表型性状上的变异幅度大,具有不同程度的离散度;其中芒长、剑叶角度、每穗实粒数的变异最为丰富,变异系数分别为2.15、0.73和0.51;而穗长、生育期、千粒重、剑叶宽的变异程度较小,变异系数均在0.2以下。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基于标记和表型性状的聚类结果大体吻合,一些具有共同亲本来源的材料(二九南1号、广陆矮4号、陆财号、矮脚南特、金南特、广陆矮15)、亲缘关系较近的姊妹系品种(旱麻稻1号和旱麻稻2号、梅花糯1号和梅花糯2号、木瓜糯1号和木瓜糯2号、香糯1号和香糯2号)在这两种聚类方法上均被聚在一起。客观全面地评价不同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将对杂交育种中合理选配亲本进而培育出优良的新型育种材料发挥积极作用。
    6  黄淮冬麦区不同来源地新育成小麦品种性状多样性分析
    张会芳,齐红志,孙岩,冯晓,杨翠苹,卓文飞,燕照玲,齐学礼
    2023, 24(3):719-731.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0703001
    [摘要](283) [HTML](108) [PDF 752.96 K](1484)
    摘要:
    为系统了解黄淮冬麦区不同来源地(南片、北片)小麦性状多样性现状,以黄淮冬麦区新育成的109份小麦为材料,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模型构建等方法,对黄淮冬麦区新育成小麦的12个农艺及品质性状进行性状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9份小麦中,南片、北片各有84、25个品种,分别占比77.1%、22.9%。强筋、中强筋小麦分别占比11.9%、16.5%,合计占比28.4%。12个性状变异系数在1.66%~76.64%,平均为11.37%,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容重的最小。12个性状的H′在1.50~4.65,平均为3.78,基本苗的H′最小,其余均在3.00以上。北片小麦12个性状的H′均高于南片,增幅为24.7%~188.6%,生育期的增幅最小,基本苗的最大。在平方欧氏距离10.0处,黄淮冬麦区109个小麦被聚为六大类,大部分小麦按来源地聚在同一大类。不同来源地的小麦容重、生育期、穗数、吸水率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南片比北片分别低0.9%、3.5%、11.0%、4.1%。不同来源地小麦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差别较小,南片为80.25%,北片为83.33%。不同来源地综合得分均表现为强筋小麦>中强筋和中筋小麦。北片小麦性状的丰富度、均匀性高于南片,进化潜力较高,穗数、穗粒数、容重、蛋白质含量、吸水率5个性状可用于评价小麦的综合表现;南片小麦应积极改良品种,注重品种农艺及品质性状的多样性,拓宽遗传基础,生育期、穗数、产量、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6个性状可用于评价小麦的综合表现。
    7  青海野生中国沙棘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刘青青,李雄杰,马亚琼,成美佳,王晨兆,高佩,马福林,郝静雯,刘瑞,冶贵生,马玉花
    2023, 24(4):1057-1064. DOI: 10.13430/j.cnki.jpgr.20230115001
    [摘要](291) [HTML](123) [PDF 662.17 K](1007)
    摘要:
    为探究青海省野生中国沙棘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本研究以青海省10个地区150份野生中国沙棘为材料,对其12个表型性状进行了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省内中国沙棘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12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6.49%~58.76%。其中地径、树高和刺长是变异较大的性状,变异系数均超50%。相关性分析显示,除树高、分枝、地径以及叶宽与其他性状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外,其他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中国沙棘表型性状与纬度和海拔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且不同性状受地理因子影响也不同,其中叶片性状受影响最大。主成分分析筛选出4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6.35%,包含了中国沙棘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百果重对中国沙棘表型性状多样性的影响最大。上述结果表明青海中国沙棘资源的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潜力。本研究为中国沙棘优良种质资源的选育及保存提供了科学依据。
    8  我国部分审定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及基因型分析
    权威,马锦绣,华正蓉,左静红,王伟伟,王俊稳,张立平,庞斌双,赵昌平
    2023, 24(3):701-718.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1031003
    [摘要](349) [HTML](72) [PDF 1.11 M](1636)
    摘要:
    为了解我国小麦品种的品质相关基因分布及品质性状表现,本研究针对近年来我国审定的530份小麦品种,进行容重、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和稳定时间等性状的分析,同时利用13个品质相关的KASP标记检测基因型,明析不同的品质种植区域内的审定品种优异品质基因等位变异的分布及聚合情况。检测的优异品质基因等位变异在不同区域间的分布不均衡,其中1BL/1RS(-)1Ax 1/1Ax 2*Pinb-D1bPinb-B2b优异等位变异在品质区域间分布频率呈显著性差异,而1Bx17+1By18TaPsy-D1aTaPod-A1b等优异等位变异的分布在区域间无差异;同时进行多个优异等位变异聚合情况分析发现:5个面筋质量相关基因中筛选出同时含有1B/1R(-)1Ax 1/1Ax 2*1Dx5+1Dy10glu-B3g+ 4个优异等位变异的材料12份;3个籽粒硬度相关基因中未检测到同时含有Pina-D1bPinb-D1bPinb-B2b的材料,检测到含有Pina-D1b/Pinb-B2b组合的材料16份,含有Pinb-D1b/Pinb-B2b组合的材料88份。5个籽粒颜色相关基因中同时聚合5个优异等位变异的材料10份。检测的13个品质相关基因KASP标记中,未发现聚合11个以上优异等位变异基因的材料,聚合10个优异等位变异基因的材料有4份,聚合9个优异等位变异的材料有16份。品质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区域间品质指标值也存在区域性的差异,且稳定时间与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指标不协调。面筋品质相关基因优异等位变异1BL/1RS(-)1Ax1/1Ax2*1Dx5+1Dy10在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品种间的分布频率呈极显著差异,且与品质表现呈极显著正相关。
    9  AP2/ERF转录因子参与植物次生代谢和逆境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兰孟焦,后猛,肖满秋,李臣,潘皓,张允刚,卢凌志,侯隆英,葛瑞华,吴问胜,李强
    2023, 24(5):1223-1235. DOI: 10.13430/j.cnki.jpgr.20230322001
    [摘要](299) [HTML](108) [PDF 743.89 K](1508)
    摘要:
    AP2/ERF (APETALA2/ethylene-responsive factor)是植物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至少含有1个由60~70个高度保守的氨基酸组成的特有的AP2结构域,根据AP2结构域数量和相似性可划分为5个亚家族:AP2 (APETALA2)、DREB (Dehydration-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ERF (Ethylene-responsive factor)、RAV (Related to AB13/VP)和Soloist。AP2/ERF转录因子通过AP2结构域中的YRG和RAYD保守元件与靶基因结合,实现对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功能。目前,AP2/ERF已成为研究植物抗逆机制和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热点候选基因,越来越多植物AP2/ERF家族及其成员被报道。本研究对近年来有关AP2/ERF家族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综述了AP2/ERF家族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与分类,重点介绍了该类转录因子调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以及参与生物、非生物胁迫应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AP2/ERF转录因子可能的研究热点和领域,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挖掘和利用该类转录因子基因进行植物遗传改良以及种质创新提供参考。
    10  25年我国审定的彩色小麦农艺性状及品质特征分析
    张敏敏,闫秋艳,董飞,申艳婷,贾亚琴,闫双堆,鲁晋秀,杨峰,李峰,蔡岳,于章龙,宋昱,祁琛,吴林甲
    2023, 24(2):458-473.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0809002
    [摘要](266) [HTML](145) [PDF 1.57 M](1619)
    摘要:
    以近25年来我国不同省份审定的56份彩色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审定品种的5个农艺性状和3个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我国彩色小麦种质资源创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彩色小麦生育期、株高、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变异系数范围为8.11%~21.82%,其中产量与生育期变异系数较大。蛋白质含量、容重和湿面筋含量的变异系数范围为3.44%~15.06%,其中容重性状较稳定,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变异丰富;省际间审定的彩色小麦性状各有侧重点,山西、安徽与北京通过审定的多数品种品质较好,山东通过审定的品种产量表现突出;不同粒色小麦性状间无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生育期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穗粒数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生育期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将6个性状简化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67.55%,其中第1主成分与容重有关,第2主成分与产量有关,第3主成分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有关;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12.5时将56份彩色小麦资源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Ⅲ类群综合性状较好,山农蓝麦1号的F值最高(1.02),柳紫黑麦1号的F值次之(0.99);从彩色小麦审定品种性状趋势来看,生育期和产量随着年份增加呈增加趋势,而株高和蛋白质含量呈降低趋势。可见,产量是彩色小麦品种选育的重点,但品质性状尤其是蛋白质含量需重点关注。
    11  乙烯响应因子(ERFs)在植物花青素合成中的调控作用
    刘菊,张会灵,张中华,赵亚男,张菊平
    2023, 24(3):615-623.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1024005
    [摘要](378) [HTML](288) [PDF 741.12 K](1644)
    摘要:
    花青素是一种天然色素,可以作为清除自由基的重要天然抗氧化剂,其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在医疗保健方面十分重要。花青素影响果蔬成熟、口感、色泽,对植物的非生物和生物胁迫产生保护作用,因此优化花青素含量被视为许多园艺作物的育种目标。本研究阐述了乙烯响应因子(ERFs)作为乙烯信号传递的次级转录因子响应植物激素信号并能产生反馈调节,以多种方式介导了乙烯调控植物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过程。在作用方式上,ERFs主要通过与转录因子互作、激活转录因子、与MBW形成调控复合物或直接激活结构基因启动子的方式调控植物花青素的生物合成。本研究旨在为后续深入阐明ERF调控不同物种花青素生物合成的机制、探究果蔬成熟后期花青素快速积累与乙烯释放量增加之间存在的联系提供理论依据。
    12  “甜味糯”新型鲜食玉米及其代表品种京科糯768的选育
    徐丽,史亚兴,席胜利,俞嫒年,卢柏山,赵久然
    2023, 24(1):317-324.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0726001
    [摘要](556) [HTML](442) [PDF 819.88 K](1754)
    摘要:
    本研究阐述了“甜味糯”新型鲜食糯玉米极其代表品种的培育。通过对糯质玉米的种质创新和改良提升,实现果穗上的所有籽粒都是糯质,在适采期内,糯质籽粒糖度值平均可达到12度以上,显著高于普通糯玉米,带有明显的甜味,形成“糯中有甜”的特殊口感品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鲜食玉米创新团队从2011年开始“甜味糯”种质创新和品种培育工作,利用创新集成的“大群体、严选择、单株配合力测定”以及“优系聚合”等育种方法,并通过大量田间表型鉴选和籽粒糖度、口感品质等鉴定评价,创制选育出“甜味糯”新型玉米优良自交系ZN3。以ZN3为骨干亲本,组配育成京科糯768等“甜味糯”新型鲜食糯玉米系列新品种,鲜籽粒糖度达14度以上,具有籽粒甜度高、口感品质好、高产稳产、多抗广适、采收期长等综合优点。京科糯768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糯玉米品种”,于2021年通过四大生态区国审,适宜在全国鲜食玉米生态区种植。“甜味糯”玉米将是我国未来鲜食糯玉米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3  小麦籽粒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张志辉,程宇坤,任毅,王睿,董一帆,耿洪伟
    2023, 24(4):993-1006.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1224001
    [摘要](334) [HTML](307) [PDF 1.41 M](1613)
    摘要:
    小麦籽粒大小和形态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挖掘籽粒大小和形态性状的关联位点,筛选相关候选基因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300份冬小麦自然群体为研究材料,对千粒重、粒长、粒宽、粒厚、籽粒长宽比、籽粒面积、籽粒周长、籽粒形状和籽粒饱满度等9个籽粒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利用小麦90 K SNP芯片进行基因型采集,通过混合线性模型(MLM+Q+K)对籽粒大小和形态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大小和形态性状表现出丰富的表型变异,变异系数范围3.80%~26.06%,广义遗传力在56.25%~91.98%之间。通过GWAS检测出66个与籽粒大小和形态相关的稳定关联位点(P≤0.001),分布在除3D、4D、5D外的18条染色体上,可解释3.74%~14.34%的表型变异。检测到37个与两个及以上籽粒性状关联的一因多效位点,其中3B染色体的BS00022512_51标记同时与4个籽粒性状(粒长、粒宽、粒厚和籽粒长宽比)关联,具有最大的表型贡献率(7.06%~14.34%),6D染色体的wsnp_Ex_c4480_8055475标记同时与除粒厚、籽粒形状和籽粒饱满度以外的6个籽粒性状关联,表型贡献率为3.81%~8.25%。将BS00022512_51和wsnp_Ex_c4480_8055475标记进行单倍型分析,发现位于6D染色体上的wsnp_Ex_c4480_8055475位点存在GC-Hap1、AT-Hap2和AC-Hap3三种单倍型,单倍型GC-Hap1为籽粒较大的高千粒重单倍型。3种单倍型的整体分布频率分别为65.58%、32.25%和2.17%,单倍型GC-Hap1在中国4个冬麦区品种(系)中被大量选育。对37个一因多效位点进行发掘,筛选到9个籽粒大小和形态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14  647份海岛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磊磊,范阿棋,洪梅,马志华,陈晋瑞,赵双印,郑凯,吐尔逊·吐尔洪
    2023, 24(1):307-316.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0815003
    [摘要](357) [HTML](174) [PDF 813.75 K](1235)
    摘要:
    通过对647份海岛棉种质资源进行变异系数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期为今后海岛棉亲本选配和品种选育筛选出类型更加多样的海岛棉种质资源。结果表明,647份海岛棉种质资源数量性状变异系数范围在2.4608%~36.4320%之间,表明海岛棉种质资源间差异大,种质资源类型丰富;描述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海岛棉种质资源茎毛多少、叶片颜色、叶茸毛多少、花瓣基斑大小、主茎硬度、果枝类型、花柱长度等外在描述性状较为多样,可直接用于开展品种植株形态的改良使用;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纤维品质性状较产量性状多样性更为丰富,这类种质资源可用于纤维品质、熟性的改良。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数量性状间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第一果枝节位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子指与马克隆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衣分与上半部平均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以上相关关系与前人在陆地棉上的研究结果一致,在材料创制时应当相互考量,综合分析。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75.761%,第1主成分与纤维品质有关,第2主成分与籽棉产量有关,第3主成分与伸长率有关,第4主成分与熟性有关,第5主成分与衣分有关;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10时,将种质资源划分为6个类群,第II类群综合表现较好,在实际育种中可根据育种目标进行针对性选择和改良。
    15  滇龙胆野生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与综合评价
    沈涛,王元忠
    2023, 24(1):181-193.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0822005
    [摘要](321) [HTML](181) [PDF 1.14 M](1161)
    摘要:
    探讨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表型多样性并建立优良种源综合评价方法。采集分布于云南的477株个体19个性状数据,结合遗传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偏最小二乘等方法,开展滇龙胆种质资源评价。结果显示477株滇龙胆根、茎、叶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1.59~2.06;各性状中根粗(H'=2.00)、茎粗(H'=2.00)、根质比(H'=2.02)和根含水量(H'=2.06)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地上部分干重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H'=1.59)。不同地理来源的滇龙胆植株性状差异较大(P<0.05),分布于滇南的滇龙胆根部产量性状数值显著高于其他分布区的植株(P<0.05)。综合得分D值计算显示,477株滇龙胆D值变化范围:0.50~2.45,采自滇西、滇西北(D=1.17±0.03)及滇南(D=1.19±0.37)的植株综合评分较高,滇中(D=1.00±0.30)和滇东南(D=1.00±0.32)样品综合评分较低;云县居群植株综合评分高(D=1.24±0.14),且居群内个体间性状差异小(CV=11.02%),属最优种源。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R)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发现,根鲜重、根干重、全草干重、分枝数、根数、地上部分干重、茎粗及叶长是区分优劣种源的关键性状(VIP>1.00);土壤属性、生长期降水、最干季平均气温等环境因子则与滇龙胆高产性状的形成紧密相关(VIP>1.00);土壤沙土含量过高、粘土含量过低,干旱高温可能促使根鲜重、干重和根数数值呈降低趋势;4月、5月及11月降水增加则对根部性状提高有积极作用。
    16  29个兜兰属物种的表型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
    范继征,李秀玲,何荆洲,曾艳华,王丰顺,卜朝阳
    2023, 24(3):680-691.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1104001
    [摘要](263) [HTML](157) [PDF 989.28 K](1448)
    摘要:
    兜兰属植物花型奇特、色彩绚丽、观赏期长,极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兜兰属的分类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对迁地保存的29个兜兰属物种的27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9个兜兰属物种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兜兰属植物表型性状多样性十分丰富。17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7834~2.0318,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大于2.0的强变异性状是花自然长度和花自然宽度,遗传多样性指数小于1.0的弱变异性状是着花数;10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5098~1.1241,其中花瓣形态和唇瓣主色多样性指数较高,均超过了1.0,较小的是假雄蕊底部有无凹缺和花药特征。从多样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9个兜兰属物种的表型性状种间差异较大,具有较高的多样性。17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CV)在18.22%~59.09%之间,其中花瓣长/花瓣宽和花葶长变异系数均超50%,说明兜兰种间表型性状的离散程度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种各个表型性状关系密切且复杂。主成分分析筛选出5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4.176%,能够反映兜兰表型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且花部器官的性状和指标对表型多样性影响很大。亲缘关系分析表明,29种兜兰被分为6大类群,与前人其他分类方法结果相似,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7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研究60
    宁功伟,杨盛美,宋维希,李友勇,唐一春,赵红艳,刘本英
    2023, 24(3):587-598.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1026002
    [摘要](393) [HTML](280) [PDF 731.51 K](1441)
    摘要: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Kuntze]种质资源是保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茶科技原始创新、品种选育和特色新产品研发的物质基础。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对推动茶树种业创新和茶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云南地处中国西南部,悠久的种茶历史与低纬高原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分布有众多的野生型、栽培型古茶树资源,是世界茶树起源中心和中国茶组植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省份。经过60年的研究,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在考察收集、保存编目、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本文系统阐述了60年来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以期为茶树种质资源学科研究提供参考。
    18  基于SNP标记揭示广西糯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
    范競升,谢和霞,谢小东,周海宇,程伟东,覃兰秋,江禹奉
    2023, 24(3):661-670.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1031002
    [摘要](298) [HTML](89) [PDF 1.40 M](997)
    摘要:
    为了挖掘优异糯玉米种质资源,提高糯玉米育种效率,本研究利用10K玉米基因芯片对207个广西糯玉米地方品种和6份参考自交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解析广西糯玉米地方品种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广西糯玉米种群总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31,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23,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25,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平均值为0.23。种群水平上,桂中区域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He=0.32,Ho=0.24,MAF=0.24,PIC=0.26)。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地方品种划分为4大类群,种群间遗传关系和类群归属与地理位置不完全相关,品种间总体遗传相似系数偏低,遗传多样性丰富。分子变异方差分析结果显示99%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内。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08,群体间分化程度较低。研究结果确定了广西不同区域糯玉米地方品种多态性及亲缘关系,为广西糯玉米种质改良和指导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19  广东省花生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评价
    杜普旋,刘军,陈荣华,吴柔贤,范呈根,郭丹丹,鲁清
    2023, 24(3):671-679.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1010001
    [摘要](518) [HTML](120) [PDF 962.58 K](1343)
    摘要:
    配合“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本单位共收集到110份广东地方花生种质资源。通过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花生资源的14个表型性状进行综合鉴定评价。结果表明,14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5.18%~37.34%之间,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品质性状,其中单株荚果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粗脂肪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荚果数与主茎高呈显著负相关,与总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14个表型性状归为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1.074%,能够表征大部分表型变异。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为15时将110份花生种质分成4个类群,分别具有高粗脂肪含量、高亚油酸含量、高产、高抗锈病和叶斑病等特性。本研究为新收集花生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参考。
    20  398份裸大麦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李赢,刘海翠,石晓旭,石吕,韩笑,刘建,魏亚凤
    2023, 24(5):1311-1320. DOI: 10.13430/j.cnki.jpgr.20230301002
    [摘要](184) [HTML](81) [PDF 1003.49 K](912)
    摘要:
    为了提高我国裸大麦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分析了398份国内外裸大麦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18个表型性状在不同裸大麦资源间存在丰富的变异,18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0.66~2.06,平均为1.42,以芒型的多样性指数最小,株高与每穗粒数的多样性指数最大;变异系数在4.71%~61.03%之间,平均为26.59%,其中籽粒颜色的变异系数最高,抽穗期的离散程度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穗数、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可作为今后选育高产裸大麦品种的指导目标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5个主成分子的累计贡献率达 64.297%,其中抽穗期、株高、棱型和千粒重等性状是裸大麦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结合隶属函数值计算综合得分(F值)获得排名前10的品种:江苏元麦33号、Ⅶ-131、玉米麦、江苏元麦58号、建湖团六棱子、戴帽元麦、江苏元麦65号、江苏元麦23号、江苏元麦20号和江苏元麦22号。系统聚类将裸大麦资源分为4类,聚类结果与地理位置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结果为不同地域裸大麦种质资源的利用及品种选育提供重要参考。
    21  水稻调控淀粉合成基因的研究进展
    高振楠,郝媛媛,李春寿,黄福灯,赵向前,田志宏
    2023, 24(1):61-74.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0725002
    [摘要](543) [HTML](423) [PDF 845.25 K](2014)
    摘要:
    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升,对稻米的品质逐渐重视。胚乳是稻米的主要组成成分,为种子萌发和种胚发育提供能量,其中淀粉含量约占水稻种子干物质积累的80%,研究淀粉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对水稻品质改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虽然淀粉的基本合成途径已比较清晰,但是大田条件下淀粉的合成是一个受遗传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复杂生物学过程。由于表型鉴定相对困难,很难通过QTL等方法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因子进行图位克隆。通过物理化学诱变获得的淀粉合成缺陷突变体多为单基因控制,这些突变体由于淀粉颗粒形态改变或填充不紧密,通常表现为胚乳粉质的表型,加代纯合后构建群体可对突变基因进行图位克隆。近年来,利用突变体克隆的新调控因子逐渐增多,参与合成的路径多样化,充实完善了淀粉合成的调控网络。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的此类突变体进行概括综述,探讨影响淀粉合成的不同调控因子类型及代谢通路,以期对水稻品质改良提供参考。
    22  小偃麦的创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程舒唯,王惠,赵心宇,于晓宁,高岐玉,宋维富,杨雪峰,宋庆杰,丁佳蕊,张会新,张延明
    2023, 24(1):86-101.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0630002
    [摘要](448) [HTML](148) [PDF 829.94 K](1457)
    摘要:
    偃麦草属是小麦近缘种属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野生资源之一,作为小麦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的重要基因源,在创制小麦桥梁材料和遗传育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偃麦创制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通过远缘杂交,将偃麦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或染色体组遗传成分导入到普通小麦中,培育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和渐渗系。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主要是八倍体小偃麦(AABBDDXX, 2n=8x=56)和六倍体小偃麦(AABBXX,2n=6x=42),来源于偃麦草的染色体组(XX)多为混合染色体组(异源染色体组)。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工作,创制了类型丰富的小偃麦,在小麦抗病研究和新种质创制方面表现突出,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小偃麦创制过程中,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 (Host) Barkworth & D. R. Dewey)和3种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elongatum (Host) D. R. Dewey × ponticum (Podp.) Barkworth & D. R. Dewey)因易于同小麦杂交,具有抗寒、抗旱、耐盐碱、抗小麦多种病虫害等特性,成为创制小偃麦的主要亲本来源,应用范围最广。本研究从5部分综述小偃麦的创制与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小偃麦的研发利用和小麦遗传资源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23  世界主要葡萄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功能与使用
    王榆夫,陈莉,陈可钦,管雪强,房玉林,张克坤
    2023, 24(2):532-549.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0806001
    [摘要](224) [HTML](150) [PDF 1.15 M](1088)
    摘要:
    葡萄是世界上栽培范围最广的果树之一,种质资源丰富。种质资源圃长期进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工作,积累野生种、地方品种、育成品种、育种材料、珍稀资源和近缘植物等资源,但传统的种质资源信息常以纸质形式呈现,并不便于信息管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线上种质数据库在信息共享、性状评价、种质保护与利用等方面逐渐展现出了明显优势。在国内外的种质资源数据库中,有各种类型的葡萄相关数据库。数据库不仅向决策部门、品种审定机构等提供数据信息,也为种质资源和生物技术研究人员、种质库管理以及种子、饲料、酿酒等企业服务。本文主要选取了覆盖范围较广的欧洲葡萄数据库(The European Vitis Database)、国际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数据库(Genesys PGR)、美国农业部种质资源信息网(GRIN,Germplasm Resources Information Network)、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CGRIS,Chinese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formation System) 4个数据库进行功能介绍与信息统计,对数据库收录的原产地、属种、果色、用途、香气、植物学特性等进行数据分析,以期促进种质创新技术研发,提高种质资源的共享效率,为在线数据库的高效利用以及我国数据库未来的建设提供参考。
    24  水稻耐冷性鉴定研究进展
    唐璇,吕树伟,范芝兰,陈文丰,潘大建,李晨
    2023, 24(2):325-331.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0914002
    [摘要](569) [HTML](161) [PDF 747.76 K](1467)
    摘要: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低温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已经成为水稻产量和品质下降的主要环境胁迫之一。采取农业防御技术来降低冷害不仅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因此在生产上种植耐冷水稻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而耐冷品种的选育依赖于科学、准确的耐冷鉴定评价体系以及重要耐冷基因的挖掘与利用。近年来,通过图位克隆、GWAS以及QTL等方法克隆了多个重要耐冷基因,并对其分子机理进行了解析。本文从水稻耐冷研究的鉴定方法和时期、评价体系、分子研究基础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在水稻生长的不同时期,应以不同的评价指标对水稻不同生长时期的耐冷性进行评价,同时提出在优异的水稻种质资源中对重要耐冷基因/QTL进行聚合,进一步通过创新利用,为探索水稻耐冷机制以及水稻耐冷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25  云南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邓伟,吕莹,董阳均,徐雨然,杨华涛,张锦文,张建华,奎丽梅,涂建,相罕章,管俊娇,董维,谷安宇,安华,杨丽萍,张笑,李小林
    2023, 24(3):624-635. DOI: 10.13430/j.cnki.jpgr.20221014002
    [摘要](352) [HTML](153) [PDF 1.89 M](1124)
    摘要:
    利用基因芯片GSR40K评估了135份来自云南不同海拔地区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结果显示云南不同海拔地区水稻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SNP标记进行籼粳特性分型,将种质资源分为籼稻类型、偏籼类型、中间类型、粳稻类型和偏粳类型;利用单倍型标记和功能标记鉴定了与育种相关的82个基因,结果表明135份材料都含有非落粒性相关的基因,接近70%的水稻品种含有稻瘟病抗性基因,含有抗虫基因及香味基因的品种数量较少;利用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将135份材料分成7个亚群,通过遗传分化指数GST值评估每一个标记位点在7个亚群之间的分化程度,结果表明7个亚群间存在高度的遗传分化,且135份水稻品种基因组区域上至少有0.09%的区域是完全不一样的,而有0.08%的区域是频繁交流和固定的,因此不同亚群间的基因交流频率极低。利用亚群间海拔高度的差异,分析群体间的差异基因组区域,推测可能是与海拔适应性相关。本研究结果为云南地方水稻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您是第位访问者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3
    京ICP备09069690号-23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