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18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遗传资源
    •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的奠基者——记中国农业科学院董玉琛院士

      2017, 18(2):171-178.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01

      摘要 (1644) HTML (0) PDF 3.94 M (1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董玉琛院士是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将个人的成长置于学科发展和社会大背景下,从时代变迁与个人选择、学科发展与个人贡献、学术特点、科学精神与人格魅力四个方面系统梳理董玉琛院士学术成长历程,探究其取得成功的影响因素,以启发和激励青年学者,传承和弘扬老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 麦草畏室内生测方法建立及大豆对麦草畏耐受性分析

      2017, 18(2):179-185.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02

      摘要 (1410) HTML (0) PDF 7.37 M (1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室内生物测定是植物对除草剂等化学物质耐受性鉴定的一种常用筛选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大豆、稗草、棉花等植物对草甘膦、氯嘧磺隆等除草剂的耐受性研究,但麦草畏的室内生物测定方法和大豆对麦草畏耐受性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麦草畏对催芽大豆下胚轴伸长抑制率为评价指标,结合回归方程曲线分析和抑制中浓度分析,建立了大豆对麦草畏耐受性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确定以300 μg/L麦草畏筛选浓度作为大豆室内生物测定临界筛选浓度,。利用该方法对35份源自微核心种质的大豆品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随麦草畏浓度增加,不同品种对麦草畏的耐受性存在显著差异,大豆品种的耐受性降低,从中筛选出对麦草畏耐受性较高的大黄豆-1和什邡螺丝豆。本研究结果为培育抗麦草畏品种的亲本选配以及后代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材料和技术支撑。

    • 粳稻龙锦1号/香软米1578杂交组合F5家系群糙米总花色苷含量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2017, 18(2):186-19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03

      摘要 (1684) HTML (0) PDF 1.96 M (2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加剧和人们对自身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功能性食品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彩色稻米作为稻米家族中的一员,由于富含微量元素、花色苷、生物碱等功能性成分,已成为当前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本研究利用粳稻品种龙锦1号/香软米1578 杂交组合214个F5家系,对水稻糙米总花色苷含量、粒色等级和千粒重的变异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糙米粒色等级变异范围为1~9,平均值为4.98,变异系数为57.87%;糙米总花色苷含量变异范围为0~5459.34 mg/kg,平均值为834.47 mg/kg,变异系数为191.96%;糙米千粒重变异范围为11.96~26.24 g,平均值为17.75 g,变异系数为12.89%。糙米总花色苷含量、粒色等级和千粒重在F5家系中不符合正态分布,表现为右偏态,其中糙米总花色苷含量的偏斜程度最大。糙米总花色苷含量和千粒重的峰度系数为正值,表明为尖顶峰;而糙米粒色等级的峰度系数为负值,表明为平顶峰。糙米总花色苷含量与粒色等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糙米总花色苷含量、粒色等级均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0和-0.34。与高亲龙锦1号相比,27个家系的糙米总花色苷含量极显著提高,占214个F5家系的12.62%,将为高花色苷水稻种质创新奠定基础。

    • 山东长岛梨属植物资源分布及演化分析

      2017, 18(2):193-200.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04

      摘要 (1698) HTML (0) PDF 9.41 M (1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索我国梨属植物资源种类、分布及传播途径,本研究选择与陆地隔离的山东省长岛县为调查地域,对该地域梨属植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遗传分析, 结果指出:长岛县梨属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杜梨、豆梨、沙梨等种类,其中,变异类型较多,并发现一种特异类型; 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脊和半山腰,较为集中,且在小范围内能够发现多种资源类型;遗传分析结果显示:长岛梨属植物资源与邻近陆地资源关系较近。另外,通过田间果实调查证实鸟类吃食梨属植物。依据以上推定,鸟类在梨属植物资源传播中可能充当一定的角色,这为进一步了解我国梨属植物的资源的分布及演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野生杏和栽培杏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2017, 18(2):201-20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05

      摘要 (1885) HTML (0) PDF 1.97 M (19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SSR分子标记结合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研究野生杏和栽培杏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27个SSR位点,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17.82个等位基因(Na)和7.44个有效等位基因(Ne),平均Shannon’s 信息指数(I)为2.23,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0.70和0.52。基于SSR位点,群体水平上平均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观察杂合度和Shannon’s 信息指数分别为6.59、4.15、0.70、0.53、和1.50,说明我国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野生杏资源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栽培杏资源,野生杏中西伯利亚杏种质遗传多样性最高且具有较多的特异等位基因,而栽培杏中仁用杏遗传多样性最低,特有等位基因较少。聚类分析将供试159份种质分为4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159份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分类情况与传统形态指标划分基本一致。通过本研究可知,我国杏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结构较为复杂;西伯利亚杏与栽培杏亲缘关系较远;野生普通杏与栽培杏具有类似的遗传结构,推测野生普通杏为栽培杏原始种;仁用杏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背景狭窄。本研究结果可为杏资源新品种选育及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苹果炭疽叶枯病菌致病力分析及苹果种质抗病性鉴定

      2017, 18(2):210-21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06

      摘要 (1752) HTML (0) PDF 1.35 M (1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苹果炭疽叶枯病是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现已上升为世界苹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了解不同来源的苹果炭疽叶枯病菌致病力差异及明确苹果种质资源对苹果炭疽叶枯病的抗性,对品种选育、品种合理布局以及控制病害的流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对不同来源的79株病原菌进行了室内致病力测定,获知该菌致病力差异明显,其中强致病力菌株所占比例大。同时,本研究也对327份苹果种质资源进行了室内抗病性鉴定,其中高抗资源160份,中抗资源6份,中感资源22份,高感资源139份。表明我国现保存的苹果种质资源中存在丰富抗病种质。进一步按苹果分类系统分析发现,抗病资源在当前栽培的主要品种群中均有分布,特别是红玉品种群、富士品种群抗病资源最为丰富。

    • 东北地区杂草稻与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籼粳分化

      2017, 18(2):217-224.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07

      摘要 (1611) HTML (0) PDF 1.79 M (1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88对籼粳特异性分子标记对收集于我国东北三省的35份杂草稻和36份栽培稻遗传基础及籼粳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标记能够高效地鉴别稻属资源的籼粳属性,共检测到156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a)为1.773。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东北地区杂草稻多样性水平略高于当地栽培稻,其中杂草稻的等位基因数(Na),杂合度(He),基因多样性(Hsk)以及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1.659,0.006,0.076和0.085,而东北栽培稻分别为1.557,0.004,0.060和0.067。遗传结构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杂草稻与栽培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籼粳分化。进一步对籼粳血缘进行相对量化分析发现,杂草稻的籼型基因型频率(Fi=0.050)略高于当地栽培稻(Fi=0.043)。东北三省籼型基因型频率变化趋势为:辽宁杂草稻(0.062)>辽宁栽培稻(0.058)>吉林栽培稻(0.048)>黑龙江杂草稻(0.041)>吉林杂草稻(0.024)>黑龙江栽培稻(0.020)。

    • 应用SRAP标记绘制88份南瓜属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

      2017, 18(2):225-23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08

      摘要 (1567) HTML (0) PDF 3.72 M (1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给南瓜属种质资源鉴定和分类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本研究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与DNAman指纹图谱绘制软件对88份南瓜属种质资源(包含美洲南瓜、中国南瓜、印度南瓜)进行分子指纹图谱绘制。结果表明:35对SRAP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499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438条,多态性条带比率高达87.8%。根据扩增出的条带成功绘制出88份南瓜属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每一份种质都具有其独特的分子“身份证”,使得每份种质均可被区别开来。其中,多态性最好的引物是E5EM8,可以同时识别和绘制72份南瓜属种质资源的指纹图谱。所有供试材料用5对多态性SRAP引物即可全部区别开来。研究表明,SRAP分子标记技术可成功地绘制南瓜属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本研究对南瓜属种质资源鉴别、分子数据库构建及品种权保护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 葛根资源遗传多样性和性状关联分析

      2017, 18(2):233-24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09

      摘要 (1568) HTML (0) PDF 2.12 M (1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研究葛根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葛根表型性状与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为葛根的分子育种和指纹图谱构建提供理论依据。鉴定分析了127份不同来源葛根资源的10个表型性状,并用ISSR标记研究127份葛根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对ISSR标记与表型性状进行关联分析。表型性状鉴定结果显示葛根资源的10个性状变异大、多样性较好。利用ISSR标记获得多态性条带109条,平均每个引物扩增5.73条、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0.2085、平均Shannon's指数0.3378,最远遗传距离为0.46。I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将127份资源聚为两大类、群体结构分析和PCA分析结果类似将127份资源分为两个亚群。GLM分析发现3个与茸毛性状关联标记,MLM分析未发现与表型性状关联的标记。本研究收集的资源遗传多样性较好,葛根分子标记聚类结果与地域关系不大,综合GLM和MLM关联分析结果,本实验未发现与表型关联位点。

    • 内蒙古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研究

      2017, 18(2):242-25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10

      摘要 (1799) HTML (0) PDF 1.84 M (2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明确内蒙古西伯利亚杏(Armeniaca sibirica (L.) Lam)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变异特点和多样性,对来自14个种源的143份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的37个表型性状进行聚类、相关性、主成分等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西伯利亚杏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20.38%,单果重的变异系数(56.69%)最大,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7.99%)最小,数量性状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信息指数(2.648)大于质量性状(0.247);各部位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叶>果>核>仁,多样性信息指数大小顺序为叶>核>仁>果。基于37个表型性状数据,将种质资源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核仁大且饱满,适用于选育大仁品种;第Ⅱ类群核壳薄,出仁率高,丰产潜力大;第Ⅲ类群核壳厚,适用于选育核壳用品种;第Ⅳ类群果实、果核、核仁均大但核仁不饱满,适用于改良并选育仁用杏品种。数量性状的前6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7.21%,反映的信息与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核干重、仁干重、出核率、出仁率等经济性状受果核性状指标的影响较大,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23个数量性状可简化为单果重、核干重、仁干重、核侧径、核壳厚、仁横径、果形指数、核形指数、仁形指数等9个主要性状。以上结果为西伯利亚杏的资源评价和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 2003-2013年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鉴定及评价

      2017, 18(2):253-260.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11

      摘要 (1546) HTML (0) PDF 1.52 M (1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3-201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和甘谷试验站,分别对来自国内35个相关育种单位的冬春小麦品种(系)5001份,其中冬小麦4291份,春小麦710份,进行苗期混合菌、成株期分小种和混合菌抗条锈性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全生育期表现免疫近免疫的有兰天31号等479份,高抗的有兰天23号等76份,中抗的有天选49等291份,分别占9.58%、1.52%和5.82%;成株期表现免疫近免疫的有天选50号等840份,高抗的有兰天27号等47份,中抗的有天选52等311份,分别占16.80%、0.94%和6.22%;苗期表现免疫近免疫的有兰天30号等964份,高抗的有天98102号等122份,中抗的有00-30等273份,分别占19.28%、2.44%和5.46%。冬小麦有天选49号等914份材料表现全生育期抗病,占18.28%;有97-473等906份成株期表现抗病,占18.12%;有兰天20号等1225份苗期表现抗病,占24.50%。春小麦有定西41号等113份材料全生育期表现抗病,占2.26%;有陇春28号等125份成株期表现抗病,占2.50%;有0109-1等114份苗期对混合菌表现抗病,占2.28%。先后在甘肃天水汪川良种场对相关材料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评价,结果发现:1154份从小种圃筛选出的抗病材料中,表现抗病的有兰天31号等745份,占64.56%;105份甘肃陇南生产品种中,到2013年表现抗病的仅有兰天28号、中梁31号等30份材料,占28.57%;后备品系中,00-30-2-1、CP04-20、00127-2-3等抗性表现优异;抗源材料中,仅有贵农775、中四、T.Spelta albun、贵协1、贵协3等少数材料表现抗病,重要抗源材料贵农21、贵农22、南农92R、川麦42、Moro从2011年开始在田间表现感病,逐步失去利用价值。其衍生系品种材料如陇鉴9343、天选43号、中梁29号、兰天17号、兰天24号等也在田间逐步感病,条锈病发生流行压力持续增大。文中还对接种与自然诱发及在甘肃陇南抗病品种利用意义等进行了讨论。

    • 《芒属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的制定

      2017, 18(2):261-274.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12

      摘要 (1617) HTML (0) PDF 2.39 M (1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芒属植物被视为最有前景的木质纤维素能源作物,而在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得到广泛研究和利用。但截止至目前依然没有统一的芒属植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开展芒属植物种质资源描述和数据制定技术标准研究,旨为芒属能源作物品种的选育、审定与推广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本文论述了芒属种质资源描述规范、数据标准与数据质量控制规范的制定原则、方法与内容。对于促进整合全国芒属种质资源,规范芒属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具有指导作用。

    • 地方稻资源D43的开花期耐热特性研究

      2017, 18(2):275-28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13

      摘要 (1611) HTML (0) PDF 2.80 M (1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稻在抽穗开花期对高温胁迫非常敏感,通过挖掘耐热资源,培育耐热水稻品种是应对高温热害最有效的方式。前期研究发现,地方稻资源D43在花期连续高温条件下能保持较高的结实率。本研究在大田和人工气候室不同高温处理下,分析了D43的花时与耐热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高温能够使水稻的花时提前,D43表现出稳定的早花时特性,高温胁迫下的花时集中在8:30-10:00;在开花时间段恒定高温胁迫下,D43的结实率较低;但在大田高温和人工气候室模拟高温胁迫下,D43的花时避开了日高温段,从而表现出较高的结实率;花器官形态性状包括花药开裂率、柱头上的花粉附着数、花粉萌发数与结实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用于评价水稻的花期耐热性。

    • >基因挖掘
    • 水稻长日抑制基因 PhyB 基因的多样性及区域适应性初探

      2017, 18(2):283-28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14

      摘要 (1988) HTML (0) PDF 4.05 M (2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长日抑制开花基因的分子遗传机制,是培育适应光周期栽培品种以及扩大水稻种植区域的重要基础。PhyB 基因在长日照条件下抑制水稻开花,然而目前水稻 PhyB 基因的长日抑制分子遗传基础还不清楚。本文选择78份亚洲栽培稻(34份籼稻和44份粳稻)及47份近缘野生种进行测序,对 PhyB 基因的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进行分析,并计算籼稻、粳稻和野生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PhyB 基因共有28个单倍型,其中有两个高频率的单倍型主要分别存在于两个栽培亚种中。从Network图可以看出栽培稻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包括全部的籼稻和4个粳稻个体,B组包括大部分的粳稻。进一步的亲缘地理学分析结果显示A组栽培稻和B组栽培稻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理分布格局,A组和B组开花时间的比较结果也表明这两组开花时间具有显著差异。另外,野生稻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而且均比两个亚种的多样性高。据此推测 PhyB 基因的两个高频率的单倍型在两个栽培亚种中具有区域适应性。PhyB 基因在栽培稻中有明显的驯化信号,随着水稻种植区域的扩大,为了适应不同的地域环境,进化出其他等位基因和不同地域特有的等位基因,从而导致开花时间对不同地区的区域适应性及多样性。

    • BnFAD2、BnFAD3和BnFATB基因的共干扰对油菜种子脂肪酸组份的影响

      2017, 18(2):290-297.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15

      摘要 (1374) HTML (0) PDF 1.98 M (2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甘蓝型油菜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为了改良其种子脂肪酸组份,提升其经济价值,本研究分析了油菜种子发育时期脂肪酸合成积累模式及BnFAD2、BnFAD3、BnFATB基因的表达规律,认为BnFAD2、BnFAD3、BnFATB基因在种子发育中后期(授粉后25 d起)的高效表达对油酸合成积累有着重要影响。通过Napin启动子诱导对油菜植株中BnFAD2、BnFAD3、BnFATB基因进行RNAi共干扰抑制,以达到提升油酸含量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油菜种子中BnFAD2、BnFAD3、BnFATB基因的表达受到强烈抑制,种子中油酸含量由66.7%提升至82.9%;且油酯合成的相关基因同步出现表达上调。 关键词:油菜种子;油酸;BnFAD2;BnFAD3;BnFATB

    • 野生稻基因导入系W6023对白叶枯菌的抗谱及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017, 18(2):298-30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16

      摘要 (1873) HTML (0) PDF 3.87 M (2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稻白叶枯病是世界性水稻病害,严重威胁水稻的高产和稳产。为了挖掘水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我们对一个野生稻基因导入系W6023进行了白叶枯病多菌系接种鉴定及抗谱分析,发现W6023具有广谱抗病性。用强致病菌PXO99诱导W6023及其感病轮回亲本IR24后进行转录组测序,分别获得105644962和91022599条序列,通过GO注释及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及糖代谢途径等方面。在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中,发现203个基因的表达有显著差异,其中在W6023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114个(56.2%),下调表达的有89个(43.8%),而且35.9%分布在第11染色体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在203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6个属于类抗病基因,如NBS-LRR等;14个直接或间接与水稻体内过氧化物的代谢相关,如编码过氧化物酶和金属硫蛋白等;6个编码抗病相关转录因子,如WRKY和NAC等;18个为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编码钙调素结合蛋白和萜类合成酶等。随机选择6个W6023中上调表达和3个IR24中上调表达的基因进行RT-PCR及qRT-PCR分析,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表明本研究获得的转录组测序数据结果是可靠的,为以后更深入挖掘W6023的抗病基因及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

    • 小麦TaLEA1基因的表达特征及抗逆功能验证

      2017, 18(2):310-317.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17

      摘要 (1545) HTML (0) PDF 3.18 M (18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土壤盐碱化日益严重, 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耐盐基因挖掘对作物耐盐育种非常重要。许多研究表明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LEA)在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积极作用。本研究以小麦TaLEA1基因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表达蛋白的理化性质及基因表达模式,并通过在拟南芥中过表达,分析TaLEA1基因的抗逆功能。结果表明,TaLEA1基因的表达蛋白属于第三组LEA蛋白,是稳定的亲水蛋白,富含α-螺旋、β-转角等结构。TaLEA1基因在小麦根、茎、叶、花、种子等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盐胁迫条件诱导其高表达。在拟南芥中过表达TaLEA1基因,显著提高了盐胁迫下转基因拟南芥的种子萌发率,根长及盐和旱胁迫下的叶绿素含量。本研究结果为LEA基因抗逆机理的研究和耐盐基因的挖掘提供重要的信息。

    • 抗白粉病基因PmCH1302的遗传分析及染色体定位

      2017, 18(2):318-324.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18

      摘要 (1433) HTML (0) PDF 3.38 M (1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CH1302是以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为桥梁亲本,选育的高抗白粉病的小麦新品系,对白粉菌多个流行小种均表现出良好抗性。为了解其抗白粉病基因来源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对绵阳11證H1302的F1、F2及F2:3家系进行了遗传分析,推断其抗白粉病基因可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暂将其命名为PmCH1302。利用iSelect 90K SNP芯片对抗、感病池进行扫描,发现位于2AL染色体上的多态性位点最多,为313个,占全部多态性位点的9.79%,且集中于2AL染色体100-105cM和150-155cM两个区域附近。在上述位点选取SSR标记,筛选出3对与PmCH1302连锁的分子标记,Xwmc522、Xgwm356和Xgwm526,其中Xgwm356和Xgwm526位于PmCH1302两侧,连锁距离分别为3.1cM和7.8cM。利用遗传图谱以及中国春缺体、双端体将PmCH1302定位于小麦2AL染色体上。进一步与位于2AL上的Pm4、Pm50比较发现,PmCH1302可能是位于2AL上的一个新基因。

    • 辽宁地区水稻资源抗稻瘟病基因的检测分析

      2017, 18(2):325-33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19

      摘要 (1494) HTML (0) PDF 2.29 M (1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明确辽宁地区水稻资源中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布情况及抗病效应,我们选取辽宁地区水稻资源176份,鉴定了抗稻瘟病基因Pi21、Pi36、Pi37、Pita、Pid2、Pid3、Pi5及Pib在这些品种中的分布情况,并接种鉴定了各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结果表明:176份供试材料中,83份对稻瘟病表现抗病,栽培稻、杂草稻及农家种中抗病品种所占的比率分别为41.48%、1.14%及4.54%。抗稻瘟病基因Pi21、Pi36和Pi37在所有参试材料中均未检测到,且分别有74份、49份、47份、52份及89份材料携带Pita、Pid2、Pid3、Pi5及Pib的抗病等位基因。抗病基因绝大部分分布在栽培种中,农家种和杂草稻品种中分布较少。不含有抗稻瘟病基因和只携带单个抗病基因的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均较差,而基因聚合可不同程度提高品种的抗性。经检测,不含有本试验鉴定的Pi21等8个已克隆抗病基因的品种共32份,其中表现抗病的占21.87%;只携带1个抗稻瘟病基因的品种为52份,表现抗病的占17.31%;携带2个抗稻瘟病基因的品种为39份,表现抗病的占69.23%,其中以携带Pita Pi5的品种最多(14份),且均表现抗病;携带3个抗稻瘟病基因的品种为31份,表现抗病的占77.42%,以携带Pita Pid3 Pi5的品种抗性最强;携带4个抗稻瘟病基因的水稻品种22份,表现抗病的占72.73%,携带5个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未检测到。

    • 喜盐鸢尾花青素合成关键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7, 18(2):340-348.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20

      摘要 (1601) HTML (0) PDF 3.75 M (1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 Pall)及其变种蓝花喜盐鸢尾(I. halophila var. sogdiana (Bung) Grubov)因耐盐碱及其多种花色而具有盐碱地园艺开发价值。本文根据喜盐鸢尾内轮花被转录组测序结果,利用基因特异性引物从这两种植物中分别克隆了编码查尔酮合成酶(CHS)、查尔酮异构酶(CHI)、类黄酮-3',5'-羟基化酶类(F3'5'H-like)等基因的部分片段,并对它们在内轮花被中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实时定量PCR分析。序列分析结果确认在喜盐鸢尾中克隆了CHS(311 bp),CHI(457 bp),F3'5'H-like(496 bp),喜盐鸢尾的这三个基因(部分)未见文献报道与NCBI等数据库记录。其中F3'5'H-like基因与经典的属于细胞色素P450 CYP75A亚家族的F3'5'H不同,而与万代兰的F3'5'H-like同属于CYP76AB亚家族,为一类新的蓝花相关基因。实时定量PCR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与黄花的喜盐鸢尾相比,蓝花喜盐鸢尾中CHS与F3'5'H-like显著上调表达,可能是其花色不同于喜盐鸢尾的主要原因。

    • 观赏羽衣甘蓝SSR标记分型与亲缘关系研究

      2017, 18(2):349-357.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21

      摘要 (1458) HTML (0) PDF 7.08 M (1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观赏羽衣甘蓝凭借优良的观赏特性和抗逆性已经成为重要的冷季观赏植物。国内观赏羽衣甘蓝育种起步较晚,并且缺乏对种质资源遗传背景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应用SSR标记对不同类型的观赏羽衣甘蓝材料进行标记分型和亲缘关系分析。从99对均匀分布于甘蓝基因组的SSR引物中筛选出46对多态性好的引物,对27份不同类型的观赏羽衣甘蓝材料进行标记分型,共扩增出210个多态性位点,平均PIC值为0.58。进一步利用标记分型结果进行STRUCTURE群体结构、UPGMA聚类和聚类热图分析,结果显示:三种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可以将27份材料分为圆叶、羽叶和皱叶三种类型,其中圆叶和羽叶类型的亲缘关系更近,与皱叶类型的亲缘关系较远;STRUCTURE分析还可以将双亲为不同类型的杂交种材料进行区分;聚类热图分析可以将标记分型结果形象的展示出来。本研究为进一步建立观赏羽衣甘蓝分子指纹图谱,明确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建立观赏羽衣甘蓝分子辅助选择育种体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奠定基础。

    • 植物蛋白激酶介导盐旱胁迫与相关激素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进展

      2017, 18(2):358-36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22

      摘要 (1589) HTML (0) PDF 3.65 M (1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干旱、盐渍、低温和高温等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作物的产量。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逐渐形成了对外部刺激快速感知和主动适应的能力,其中植物体内逆境信号的传递在植物快速感知外部刺激和主动适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催化的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植物体内存在的最普遍且最重要的信号转导调节方式。其中,蛋白激酶的主要作用是将ATP或GTP上的γ磷酸基团转移到特定的底物蛋白上,使蛋白磷酸化,被磷酸化的蛋白发挥相应的生理功能。近年来,利用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等手段从细胞、分子水平上研究有关蛋白激酶的抗逆机理,通过基因沉默、基因过表达等策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成为国内外抗逆分子生物学与分子育种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对植物蛋白激酶在介导非生物胁迫和激素信号通路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植物蛋白激酶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资源考察
    • 贵州农业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2017, 18(2):367-37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23

      摘要 (1678) HTML (0) PDF 1.25 M (2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贵州农业生物资源调查”项目(2012FY110200)完成了对贵州42个县的普查和21个县的系统调查。调查的农业生物资源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果树作物和药用植物等。通过调查基本查清了贵州现有栽培的农业生物资源207类,采集了4800多份种质资源,其中3500多份是国家尚未编目、入库(圃)保存的新种质资源,并且这些种质资源呈现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这充分说明我国少数民族的偏远地区农业生物资源还有很大的收集潜力,应继续调查收集。

    • 广东普通野生稻调查、收集与保护建议

      2017, 18(2):372-37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24

      摘要 (1476) HTML (0) PDF 1.36 M (1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全面了解广东省普通野生稻自然生存现状,更好地为我国野生稻资源的长远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2005-2015年我们对广东普通野生稻自然生存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查明,目前广东共有25个县(市)尚存普通野生稻,尚有分布点117个,其中102个有历史资料记载,15个为本次考察新发现。根据历史资料统计,广东省原有普通野生稻分布点1083个,但截止目前野生稻已全部消失的分布点有977个,分布点丧失率90.55%,呈现严重濒危的趋势。考察发现,造成野生稻大量消失的原因主要有垦荒造田、水利建设、城镇建设、养殖业发展、除草剂使用、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侵袭等。考察的同时,收集了118个居群共1354份种茎样本进行异地种植保存,为普通野生稻资源持续安全保存和利用提供了更大的物质保障。此外,对广东普通野生稻的长远保护提出了建议。

您是第位访问者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3
京ICP备09069690号-23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