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18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遗传资源
    • 广西药用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SSR引物数量对遗传多样性结果的影响研究

      2017, 18(4):603-610.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01

      摘要 (1826) HTML (0) PDF 2.05 M (2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25对SSR分子标记,对广西境内采集的1610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其中检测到等位变异181个,有效等位基因数Ae范围为1.0094(RM240)~2.2674(RM488),平均值为1.3568;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0093(RM240)~0.5591(RM448),平均值为0.2112;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0.0393-0.9296之间变动,平均为0.3624。数据表明,广西药用野生稻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12个药用野生稻地理居群按遗传多样性指数大小排序后为:梧州-3>南宁-1>梧州-2>梧州-1>南宁-2>玉林-2>贵港-2>梧州-4>玉林-3>玉林-1>贺州>贵港-1,其中指数高的居群均分布于梧州市和南宁市两地,因此确定了这两地为广西药用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通过不同数量的SSR引物对药用野生稻材料间相似系数矩阵进行相关性测验,结果显示当引物按照PIC值降序排列时,10对引物即达到较好聚类效果,升序排列时,21对引物即达到较好聚类效果。研究表明在进行药用野生稻大居群聚类分析时,SSR引物适宜数量应多于21对,最低不得少于10对。

    • 醋栗番茄Solanum pimpinellifolium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7, 18(4):611-61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02

      摘要 (1867) HTML (0) PDF 2.67 M (3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野生种醋栗番茄包含丰富的变异,具有众多优良性状。本文对从世界不同地区收集的433份醋栗番茄遗传资源进行了表型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表型鉴定结果表明,在收集的433份醋栗番茄中约有14%为樱桃番茄,370份典型醋栗番茄中约22%的材料存在不同程度的分离。群体变异分析表明,不同性状间变异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柱头变异系数最大,为56.716%;花瓣数遗传稳定,变异系数最小,为2.082%;相关分析表明多个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利用表型和基因型数据聚类均将醋栗番茄群体划分为两大类群;主成分分析表明,坐果率、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对变异的贡献率较大。研究结果将为利用醋栗番茄进行栽培种番茄遗传改良奠定一定的基础。

    • 内蒙古78份葱属野生种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7, 18(4):620-628.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03

      摘要 (2619) HTML (0) PDF 1.64 M (3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揭示内蒙古野生葱属种质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收集的78份野生葱属种质资源的14个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内蒙古葱属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4个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43.0%,叶片宽的变异系数最大,为94.7%;种子厚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4.6%。14个表型性状可归成为6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0.77%,最大程度上反映了所有78份葱属种质资源的表型特征。14个表型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采用欧氏距离系统聚类法将78份葱属种质资源分为7大类。本研究为内蒙古葱属资源的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大别山野生川榛坚果主要性状分析及评价

      2017, 18(4):629-637.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04

      摘要 (1306) HTML (0) PDF 2.74 M (2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以大别山地区96份川榛种质资源为基础材料,采用概率分级和因子分析的方法,评价了川榛坚果16项数量性状和9项质量性状指标。结果表明:川榛坚果数量性状的变异较为丰富,变异幅度在5.49%-111.18%,其中与产量直接相关的壳仁间隙(111.18%)、果仁质量(32.61%)、坚果质量(32.22%)、出仁率(26.60%)及壳腰厚度(25.46%)性状变异较大。经K-S检验表明,供试性状除了果仁形状指数(P=0.007)和壳仁间隙(P=0.003)2项指标外,其他14项性状指标均符合正态分布。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坚果大小因素、坚果出仁率因素及坚果饱满度因素,初步构建川榛坚果性状综合评价指标。上述研究为川榛坚果性状的评价、描述和质量等级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 小麦芽期和苗期耐盐性综合评价

      2017, 18(4):638-645.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05

      摘要 (1913) HTML (0) PDF 1.60 M (2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盐渍化严重影响小麦生产,提高小麦耐盐性是应对土壤盐渍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耐盐种质资源是耐盐性遗传改良的材料基础。本研究以小麦为材料,筛选芽期和苗期耐盐性鉴定评价的适宜NaCl浓度,明确了小麦芽期耐盐性鉴定的最适NaCl溶液浓度为1.2%,苗期耐盐性鉴定的最适土壤NaCl浓度0.8%。用该盐浓度胁迫处理321份小麦材料,获得芽期高耐盐材料21份,占供试材料的6.5%;苗期高耐盐材料18份,占供试材料的5.6%;芽期和苗期均为高耐盐的材料2份,分别是中作60115和冀麦一号。芽期和苗期的耐盐性综合评价D值之间无显著相关。

    • 广适性光温敏不育系Y58S幼穗分化期耐冷性表现及生理机制

      2017, 18(4):646-65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06

      摘要 (1357) HTML (0) PDF 1.21 M (2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阐明水稻光温敏不育系幼穗分化期耐冷的形态生理机制,以耐冷不育系Y58S和4个生产上常用光温敏不育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低温胁迫(17.5℃,10d)下结实率、穗部形态、株高、光合特性以及抗氧化物酶系统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Y58S的幼穗分化期耐冷性在5个不育系中最强,与敏感的C815S和株1S相比,Y58S表现为株高和穗长降低幅度较小,保持较高结实率;光合作用受低温影响不显著,SPAD值、光合速率等光合指标无显著变化;SOD、POD活性降低幅度较小,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增幅较小。

    • 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茎秆纤维性状和抗倒性相关分析

      2017, 18(4):653-664.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07

      摘要 (1586) HTML (0) PDF 1.37 M (2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90份遗传多样性丰富的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茎秆抗推力和纤维品质性状与茎秆抗倒性之间的关系;对不同杂种优势群的抗推力和纤维素含量进行多重比较,并筛选茎秆推力和纤维品质性状优良的自交系。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自交系间的抗推力的显著性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抗推力与纤维素含量在高密和低密条件下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高密条件下的纤维素含量在不同类群间没有显著性差异,高密和低密条件下的抗推力和低密条件下的纤维素含量存在类群间的显著性差异。不同杂种优势群中,抗推力和纤维素含量在两个密度下均表现稳定优良的自交系个数如下,瑞德群分别包括4个和3个,兰卡斯特分别包括1个和5个,P群分别包括2个和2个,旅大红骨分别包括2个和1个,唐四平头分别包括2个和1个。

    • 大豆杂优豆1号及双亲的光合特性分析

      2017, 18(4):665-66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08

      摘要 (1678) HTML (0) PDF 1.25 M (2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夏大豆杂交种杂优豆1号及亲本(W931A和WR016)为材料,进行了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值、水分利用效率(WUE)、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光合势等光合特性的测定,以探究杂优豆1号光合特性方面的杂种优势规律,为大豆的高光效育种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杂优豆1号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单峰曲线,在8:00时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W931A和WR016;杂优豆1号与亲本相比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和较高的光饱和点,从而说明杂优豆1号较强利用强光和弱光的能力;从群体光合势分析,杂优豆1号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在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3个不同时期都显著高于W931A和WR016,从开花期到结荚期、结荚期到鼓粒期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都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杂优豆1号较强的弱光光利用能力和、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 桃花粉低温和超低温保存方法比较研究

      2017, 18(4):670-675.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09

      摘要 (1530) HTML (0) PDF 1.22 M (2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桃(Prunus persica (L.))是我国重要的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目前主要保存于3个国家无性繁殖作物种质圃。随着以茎尖、花粉、休眠芽为保存载体的超低温保存技术的发展,超低温保存已成为无性繁殖作物重要备份保存方式。本研究以15份桃种质花粉为研究对象,开展含水量、回湿处理和保存温度(4 ℃低温保存和液氮超低温保存)对保存后花粉离体萌发率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明确了桃种质花粉超低温保存的含水量;揭示了回湿处理对部分桃种质花粉超低温保存产生显著影响;超低温保存后花粉离体萌发率最高可达83%;4 ℃低温保存和超低温保存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超低温保存4年后14份桃种质花粉离体萌发率仍可保持30%以上,11份种质桃花粉离体萌发率与保存前花粉离体萌发率相比无显著变化甚至显著提高,而4 ℃低温保存的花粉离体萌发率降至0%。该研究为国家种质库建立花粉规模化超低温保存提供技术支撑。

    • 山东省12个主栽小麦品种(系)抗叶锈性分析

      2017, 18(4):676-684.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10

      摘要 (1620) HTML (0) PDF 2.22 M (1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旨在明确山东省12个小麦主栽品种(系)抗叶锈性及抗叶锈基因,为小麦品种推广与合理布局、叶锈病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利用2015年采自山东省的5个小麦叶锈菌流行小种的混合小种对这些材料进行苗期抗性鉴定,然后选用15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对这些品种(系)进行苗期基因推导,并利用与24个小麦抗叶锈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30个分子标记对其进行抗叶锈基因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山东省12个主栽小麦品种(系)苗期对该省2015年的5个小麦叶锈菌流行小种混合小种均表现高度感病。通过基因推导与分子检测发现,济南17含有Lr16,矮抗58和山农20含有Lr26,其余济麦系列、烟农系列、良星系列等9个品种(系)均未检测到所供试标记片段。此外,本研究还对山东省3个非主栽品种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中麦175含有抗叶锈基因Lr1和Lr37,含有成株抗性基因;皖麦38只检测到Lr26,济麦20未检测到所供试标记片段。综合以上结果,山东省主栽小麦品种(系)所含抗叶锈基因丰富度较低,尤其不含有对我国小麦叶锈菌流行小种有效的抗锈基因,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今后育种工作应注重引入其它抗叶锈基因,提高抗叶锈性。

    • 分蘖型谷子资源的表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7, 18(4):685-695.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11

      摘要 (1787) HTML (0) PDF 2.34 M (2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选用了来自国外及国内的68份分蘖型谷子进行了表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表型分析表明,质量性状以绿鞘、白谷黄米、圆锥穗、松散穗码居多,数量性状变异系数除出谷率较小外,其他性状表现了丰富的遗传变异,来自山西的小软谷单株穗重、单株穗粒重、千粒重均为最高,而来自黑龙江的大青谷单株穗粒重、出谷率、千粒重均为最低。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77对引物共检测出202个等位位点,每对引物可检测到1~6个位点不等,平均为2.62个;77对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在0.0283~0.6974之间,平均多态信息量(PIC)为0.4169,68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9~0.96,平均值为0.68。利用软件NTSYSpc 2.10软件的UPGMA聚类方法对68份谷子分蘖材料进行了聚类,这些材料被划分为4个类群,即TGI、TGII、TGIII和TGIV。TGI主要来自西北地区谷子分蘖种质,TGII主要来自国外谷子分蘖种质,TGIII包括华北、华东和东北的谷子分蘖种质,TGIV仅包括一个种质。结合表型,我们鉴定出10份优势谷子分蘖种质。这些结果揭示68份谷子分蘖种质遗传多样性较好,研究结果为挖掘谷子分蘖优良基因及谷子分蘖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 绿豆尖镰孢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

      2017, 18(4):696-703.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12

      摘要 (1575) HTML (0) PDF 1.79 M (2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绿豆是我国的主要食用豆类之一。由尖镰孢引起的绿豆枯萎病是一种严重的土传病害,病原菌从根部侵入,引起植株矮化,叶片黄化、枯萎,根茎部维管束变褐,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防治枯萎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抗病品种。本研究在控制条件下以具有不同抗性表型绿豆品种为材料,分别对接种方法、植株生育期、接种体浓度、接种体处理时间及接种后植株培养温度等影响绿豆抗性表型的因素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建立一个快速、准确和高效的绿豆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为抗病资源的筛选和抗病育种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绿豆枯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最适宜的接种方法为剪根浸根法,最适宜接种体浓度为105~106孢子/mL,接种最佳植株生育期为2叶期,最短有效接种体浸根时间为2 min,最适宜发病温度为25℃,接种后14 d调查病情。

    • 怒江干热河谷杧果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7, 18(4):704-71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13

      摘要 (1414) HTML (0) PDF 3.30 M (1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255份怒江干热河谷杧果种质资源的24个形态性状进行评价,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怒江干热河谷杧果种质资源的果实单果重量、果实长度、果核重量、果核长度、果实形状、果皮颜色、果肉颜色、果实香气、果实风味,果实成熟期等形态性状均具有丰富的多样性。11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44%—56.44%,其中单果重果实单果重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叶片宽度最小;13个质量性状的Shannon-weaver指数范围为0.68—2.21,平均值为1.42,其中果肉颜色指数最大,叶片质地指数最小。聚类结果将255份杧果材料聚为5大类,其中果皮厚,果小,种核大,可食率低,早熟,品味酸甜,品质差的杧果种质占很大比例。这些种质资源在不同地区收集的材料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但部分地区内的杧果材料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通过表型评价鉴定,初步筛选出具有独特香气、反季节开花结果、抗逆性、早熟、小果型、高产等性状的特异种质资源41份。

    • >基因挖掘
    • 普通菜豆生长习性相关基因定位

      2017, 18(4):713-71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14

      摘要 (1616) HTML (0) PDF 1.65 M (2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普通菜豆生长习性是一个重要的驯化性状。为定位生长习性相关基因,本研究选用无限蔓生型育成品种“连农紫芸一号”和有限丛生地方品种“兔子腿”配置杂交组合,构建F2分离群体和F2:3家系。遗传分析表明,有限直立对无限蔓生是由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将该基因命名为gh-lz。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初步将该基因定位在B01连锁群,通过扩大群体和新开发的SSR、In/Del 标记进一步将目的基因定位在SSR标记p1t52和In/Del标记In93之间,位于第一条染色体上45,453,003bp-45,575,103bp之间,区间大小为122,100bp,预测候选区段共包含12个基因,命名为Gene1~Gene12。其中,Gene12为普通菜豆基因TFL1。本研究为普通菜豆生长习性相关基因的定位及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分子基础。

    • 陆地棉主要产量相关性状的SSR标记关联分析

      2017, 18(4):720-727.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15

      摘要 (1506) HTML (0) PDF 1.42 M (2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产优质育种是我国棉花育种家的主要目标。寻找与目标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可克服常规育种的盲目性,提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准确性。本研究对118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衣分、单铃重、单株铃数及籽指等四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两年两点的表型鉴定,并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有多态性的214对SSR标记进行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18份材料的四个产量相关性状表型变异丰富,平均变异系数的变幅在6.1~19.1%之间,且在各环境中表现较为稳定;基因型分析表明,214对标记共检测到460个等位变异,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5151,PIC值平均为0.4587,表明该批标记具有较多的等位变异数和较高的基因多样性;群体结构分析表明该批材料可分为4个亚群,且各类群中材料与地理来源无对应关系;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显著条件下(-lg(p) >1.3),共有39个标记位点能够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环境中同时检测到,其中有4个标记位点同时与两个以上性状相关联,进一步比较发现,有7个位点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其余32个位点为新发现的位点。研究结果可为陆地棉产量性状遗传改良的分子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河南省新育成8个小麦品种(系)幼胚培养再生性能评价

      2017, 18(4):728-733.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16

      摘要 (2054) HTML (0) PDF 1.98 M (2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新育成的小麦品种中筛选组织培养再生能力强的基因型对于利用基因工程途径改良小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南省近几年育成的8个小麦品种的幼胚为材料,研究了3种生长素2,4-D、Dicamba、Picloram对8个小麦品种较大幼胚再生的影响。发现培养基中添加Dicamba时,8个品种的再生率189%以上,郑麦1836和中育1439等6个品种的再生率超过了400%;添加Picloram时,8个品种的再生率都210%以上,郑麦1860和郑麦5135等4个品种的再生率超过了470%;添加2,4-D时,郑麦7698、郑麦0856和郑麦9023没有获得再生植株,郑麦1860和郑麦1836的再生率低于60%,中育1439再生率最高,其次为郑麦5135和郑麦1354。结果表明,小麦较大幼胚植株再生最适宜的生长素为Dicamba,其次为Picloram,不同小麦品种适宜的生长素有所不同;在8个小麦品种中,再生能力最强的基因型为中育1439,其次为郑麦5135、郑麦5135和郑麦1354。

    • 甘蔗MOC1基因 (ScMOC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017, 18(4):734-74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17

      摘要 (1710) HTML (0) PDF 8.54 M (2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MONOCULM 1(MOC1) 基因在植物腋分生组织和腋芽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植物分蘖关键调控基因。本研究利用同源基因克隆法结合RT-PCR、RACE技术从甘蔗品种ROC22中克隆到MOC1的同源基因,命名为ScMOC1。该基因的cDNA序列包含一个长度为129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含有GRAS保守结构域的非分泌蛋白,其分子量为45.43 kD、理化等电点pI为6.98。序列比对分析显示ScMOC1与高粱(Sorghum bicolor)、赖草(Leymus secalinus)、水稻(Oryza sativa)等禾本科植物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较高;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其与高粱、小米草(Setaria italica)、玉米(Zea mays)等禾本科植物MOC1同源蛋白亲缘关系最近;ScMOC1在甘蔗品种ROC22中的序列变异分析发现, 30个克隆得到的序列中共有46个SNP位点和29处InDel位点,其中1个位点发生的单个碱基缺失和另一个位点的4个碱基插入是造成基因编码蛋白序列变化的主要原因,中性检测表明,ScMOC1在ROC22中遵循中性进化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PCR, q-PCR)表达分析显示ScMOC1基因在分蘖期的ROC22中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生命活跃的茎尖生长点处表达量最高;在腋芽形成发育过程中该基因表达总体呈现出“升-降-升-降”的趋势,说明ScMOC1基因可能在甘蔗腋芽形成发育阶段中发挥作用。以上研究可推测ScMOC1在甘蔗的分蘖性状调控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为ScMOC1的功能研究及其在甘蔗产量分子辅助育种中的利用奠定基础。

    • 甜菊糖苷积累与其生物合成基因表达的关系

      2017, 18(4):747-753.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18

      摘要 (1676) HTML (0) PDF 1.83 M (24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甜叶菊叶片中甜菊糖苷积累与其合成途径上关键基因表达的关系,本研究分别检测了鑫丰3号苗期不同冠层和三个不同品种甜叶菊(守田3号、江甜3号、谱星1号)收获期混合叶片样品中多种糖苷的含量,同时定量检测对应样品中甜菊糖苷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总糖苷在鑫丰3号顶叶中最高,底叶中最低,而多数检测基因(6/8)表达水平也在顶叶最高底叶中最低;单一糖苷甜菊苷在顶叶中积累最高,而其催化酶编码基因SrUGT74G1表达也在顶叶中最高;莱鲍迪苷A则在底叶中积累最多,其催化酶编码基因SrUGT76G1表达水平也在底叶中表达最高。三个品种相比,总糖苷和莱鲍迪苷A的积累在江甜3号中最高,谱星1号中最低;甜菊苷的积累在守田3号中最高,江甜3号中最低,但基因表达水平与糖苷积累趋势一致的类似结果并未在不同品种间出现。由此可知,甜菊糖苷合成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影响总糖苷的积累,且在同一甜叶菊品种中单一糖苷合成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反映其调控的单糖苷的积累量。

    • 抗茎腐病分子标记在159份玉米自交系中的验证及实用性评价

      2017, 18(4):754-76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19

      摘要 (1673) HTML (0) PDF 1.48 M (22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评价抗茎腐病基因分子标记在辅助育种中的实用性,对159份玉米自交系进行了茎腐病田间抗性鉴定,并检测了与4个茎腐病抗性QTL (qRfg1、qRfg2、RpiQI319-1和RpiQI319-2)连锁的11个分子标记在上述材料中的扩增情况。结果表明:供试玉米自交系的平均发病率为26.30%,发病率低于30%的材料占67.92%,抗病资源丰富。与东北和西南地区种质相比,黄淮海地区抗性种质相对缺乏。通过比较标记扩增与田间表型的结果,发现分子标记STS01(qRfg1)、STSZ479(qRfg2)、bnlg1866(RpiQI319-1)和bnlg1716(RpiQI319-2)的阳性检测结果与田间表型符合度较高,分别为76.79%、78.95%、91.67%、73.33%,具有上述特异扩增多态性的材料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2.06%、19.01%、10.65%、19.63% ,可做为抗茎腐病分子检测的有效标记。本研究为开展玉米抗茎腐病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

    • 植物蛋白激酶与作物非生物胁迫抗性的研究

      2017, 18(4):763-770.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20

      摘要 (2073) HTML (0) PDF 1.80 M (2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干旱、盐碱、高温等非生物逆境胁迫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在遭受非生物逆境的威胁时,植物通过信号受体,可感知、转导胁迫信号,启动一系列抗逆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缓解或抵御非生物逆境胁迫对植物造成的危害。其中,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酯酶的磷酸化/去磷酸化作用在植物感受外界胁迫信号的分子传递过程中起到开关的作用。正常情况下,蛋白激酶磷酸化开启信号转导途径,启动相应的抗逆基因表达反应;当信号消失后,蛋白激酶去磷酸化将信号转导途径关闭,达到调控植物正常生长的目的。因此,蛋白激酶在调控感受胁迫信号、启动各种非生物逆境胁迫响应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植物蛋白激酶参与非生物胁迫响应的研究倍受关注;本文阐述了不同类型蛋白激酶在改良作物非生物胁迫抗性上的应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

    • >种质创新
    • 我国水稻微核心种质资源对白叶枯病抗性的鉴定和评价

      2017, 18(4):771-777.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21

      摘要 (1435) HTML (0) PDF 1.62 M (2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引起的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一种细菌病害。本研究采用我国和菲律宾的6个Xoo代表菌株,人工接种评价了来源于我国26个省份的174份水稻微核心种质资源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稻作区的种质资源以及籼粳亚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分化,6个粳稻品种和7个籼稻品种对2个或2个以上的菌株具有抗性,其中7-304、山酒谷、麻谷子、包二幅以及古154抗谱较广。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提供有用的信息。

    • 豌豆种质资源芽期耐旱性评价及耐旱种质筛选

      2017, 18(4):778-785.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22

      摘要 (1401) HTML (0) PDF 1.26 M (2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采用PEG-6000作为渗透介质,研究了不同浓度PEG-6000旱胁迫下4份豌豆种质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简易活力指数四个指标的变化动态,确定了豌豆芽期耐旱性鉴定适宜PEG-6000浓度为20%-25%。进而以22%PEG-6000模拟旱胁迫对来自我国18个不同省份的87份豌豆种质资源进行耐旱性鉴定,主成分分析确定了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等7项指标作为耐旱综合评价因子,利用隶属函数法,筛选出1份高抗资源(G0002457,白豌豆),7份抗旱种质。为豌豆耐旱品种改良奠定基础.

    • 马铃薯品种(系)资源的疮痂病抗性鉴定

      2017, 18(4):786-793.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23

      摘要 (2390) HTML (0) PDF 2.50 M (2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筛选出高抗疮痂病马铃薯品种(系),本研究以36份马铃薯品种(系)资源为材料,分别在南宁市和玉林市种植,通过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用隶属函数法对36份材料的疮痂病抗性田间自然病圃鉴定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发病率(x)和病情指数(y)呈正态分布,y是x的指数函数;明确了其中有2份高抗疮痂病马铃薯品种(系)和1份高感疮痂病马铃薯材料,田间种植法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基本一致,为马铃薯疮痂病情预测和抗疮痂病育种提供了参考。

    • >资源考察
    • 甘肃省干旱地区抗逆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

      2017, 18(4):794-800.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24

      摘要 (1472) HTML (0) PDF 2.56 M (2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全面普查和抢救性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011~2012年采用查阅文献、访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分布在甘肃省干旱地区10个县/市的抗逆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普查,填写基础信息表格960余张。通过资源普查发现,近25年来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农业总产值比重下降、小麦和特色杂粮杂豆锐减、生物多样性降低,抗旱形势严峻、资源保护压力加大等问题。提出了甘肃省农作物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建议,为科技创新和政府决策提供基础信息和材料。

您是第位访问者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3
京ICP备09069690号-23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