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14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遗传资源
    • 山东省沿海地区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分析

      2013, 14(3):367-37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01

      摘要 (2257) HTML (0) PDF 1.23 M (3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至2011年对分布在山东省沿海地区34个县(市、区)82个乡(镇)132个行政村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共收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地方品种及野生资源材料848份,分属15科39属54种。本文对调查地区农作物种质资源现状、消长情况及原因和调查、收集到的资源种类及其利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并对山东省沿海地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行了讨论。

    • 中国不同SKTI类型栽培大豆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2013, 14(3):373-383.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02

      摘要 (2165) HTML (0) PDF 1.84 M (2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豆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SKTI)广泛存在于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中,具有多种变异类型,常作为一种遗传标记用来研究大豆的起源与传播。本研究对我国10131份大豆地方品种进行了SKTI多态性鉴定,使用20对细胞核SSR(nuSSR)标记和5对叶绿体SSR(cpSSR)标记对不同SKTI类型的187份地方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细胞核水平上Tib类型材料遗传多样性低于Tia类型,但是在叶绿体基因组水平上Tib类型材料明显高于Tia类型,暗示Tib类型大豆在驯化过程中可能来源于较多的野生大豆个体祖先,而不是来源于单一祖先。聚类分析显示不同地区的Tib类型材料存在优先聚类的现象,说明Tib类型材料具有祖先亲缘性。来源于甘肃省的Tib类型大豆地方品种的叶绿体单倍型类型丰富,并以 Ⅱ型和Ⅲ型为主,具有Ⅱ型叶绿体单倍型的大豆地方品种很可能是其他地区的同类型大豆的主要来源;基于甘肃Tib类型大豆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并与其他省区Tib类型材料亲缘关系密切等因素,推测甘肃地区是栽培大豆Tib类型的起源中心。

    • 抽穗开花期耐高温的爪哇稻资源筛选

      2013, 14(3):384-38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03

      摘要 (1957) HTML (0) PDF 1.48 M (2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人工气候室鉴定和分期播种试验,对来自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95份爪哇稻进行抽穗开花期耐高温特性评价。以综合结实率为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95份爪哇稻分为耐热能力不同的3类。综合考虑大田分期播种的结实率和人工气候室鉴定结果,筛选出耐高温品种IRAT109 (IRRI编号38563)、260(IRRI编号14888)和L 4-34(IRRI编号13403),它们可用于水稻耐高温新品种的选育及耐热性遗传研究。

    • 26个水稻新品种(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鉴定和评价

      2013, 14(3):390-394.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04

      摘要 (2104) HTML (0) PDF 1.56 M (2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菲律宾10个代表菌株和我国V型菌代表菌株在植株的分蘖初期和孕穗期人工接种,鉴定和评价近年选育的26个“绿色超级稻”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多数品种在分蘖初期和孕穗期对病菌的抗感水平相同,少数品种接种在孕穗期接种部分菌株后的病斑长度小于苗期。此外,新黄占、华201S-1 和XF10450在分蘖初期和孕穗期接种10个菌株后的病斑长度均小于5cm,具有高度的广谱抗性;其它品种对不同菌株的抗性水平不同,黄华占、旱优113、新两优3411和天优145对4-5个菌株表现抗病,旱优75、旱优715和009067对测试的10-11个菌株高度感病;其它品系对所有菌株表现中度感病或感病。 关键词:水稻品种;白叶枯病;抗性

    • 白皮松天然群体遗传结构的地理变异分析

      2013, 14(3):395-40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05

      摘要 (2056) HTML (0) PDF 1.29 M (2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白皮松天然群体遗传结构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利用7对SSR引物对5个白皮松分布区域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对SSR引物在5个区域内476个单株中共检测到14个多态性位点。各区域间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s 信息指数(I)、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Nei’s期望杂合度(Nei’s)分别介于1.7143~2.1429、1.1942~1.571、0.1948~0.4954、0.1726~0.3116、0.1178~0.3325、0.1172~0.3307之间。白皮松遗传多样性水平总体较低,区域间差异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的区域为秦岭西侧群体,其次为大巴山区群体;太行山与吕梁山群体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区域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介于0.0138~0.2242之间,基因流Nm介于0.865~17.8646之间。遗传分化较大、基因流水平较低的区域均发生在秦岭西侧及其与其他区域之间。各区域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8416~0.9964之间,遗传相似度最高的群体为太行山与吕梁山区域,遗传距离最大的为太行山与秦岭西侧区域。白皮松多样性分布的中心主要存在于秦岭西侧和大巴山区域,因此应对该区域进行重点保护。

    • 利用SRAP标记研究海南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2013, 14(3):402-40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06

      摘要 (2364) HTML (0) PDF 1.24 M (3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8对多态性较好的SRAP引物对海南120份普通野生稻、55份疣粒野生稻和26份药用野生稻进行扩增,在检测到的219个位点中,普通野生稻的多态性位点率为74.89%,疣粒野生稻为42.47%,药用野生稻25.11%。香农指数以普通野生稻最高0.3277,疣粒野生稻为0.2044,药用野生稻最低0.1113。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材料与地理来源相一致,相关性强,各居群个体间没有出现任何交叉。根据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普通野生稻群体的基因多样性为0.2135,群体内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大于居群间的基因漂变,说明普通野生稻居群遗传分化不显著,遗传多样性主要来自于居群内,基于群体杂合度和居群遗传多样性指数特点,认为实施保护策略时,优先保护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WDL和WDA居群。疣粒野生稻居群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建议原生境保护;药用野生稻居群数量较少,建议原生境保护。

    • 滇东南硬叶兜兰核心种质区群体遗传结构

      2013, 14(3):407-413.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07

      摘要 (2100) HTML (0) PDF 1.31 M (2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选取国内主要种质采集区-滇东南石灰岩地区7个不同干扰居群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其居群内和居群间遗传变异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其保护措施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利用SRAP标记对167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0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288个位点,多态位点比率(PPB)达81.25%,香侬指数(I)为0.3709,在种水平上的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而居群水平上的多态位点比率仅为47.92%, 香侬指数为0.2348, 居群间平均Nei’s遗传距离为0.1268。经分子遗传变异方差分析(AMOVA)表明,有66.27%的遗传变异来源于居群内,居群间变异占总变异33.73%,此结果与遗传分化系数(Gst=0.3568)结果吻合,居群间基因流(Nm)为0.902, 不同地区间硬叶兜兰居群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 7个居群的UPGMA聚类在遗传相似性系数达0.863,聚为两支;经Mantel检测(r =0.298, P>0.05),表明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居群当前较高的遗传分化与其交配系统有关,其次,外在因素:人为采集、生境破坏和片断化造成居群内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加剧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再次,遗传漂变也是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此外,适应性进化亦可能加剧了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而基因流对遗传分化的影响不大。

    • 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2013, 14(3):414-427.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08

      摘要 (3807) HTML (0) PDF 1.50 M (3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0年发布的世界各国的《第二份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现状报告以及有关国际会议和相关文献资料,从超低温保存材料类型、基本程序、方法技术、理论基础、影响因素、保存费用、保存策略和保存现状、实际应用等方面综述了全球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现状及其研究进展,展望了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技术的应用前景,旨在加强非正常型种子植物种质资源的安全长期保存。文章最后分析了我国存在的差距,提出了今后努力方向和发展的建议。

    • 基于SSR标记的草莓品种亲缘关系分析

      2013, 14(3):428-433.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09

      摘要 (2073) HTML (0) PDF 1.23 M (3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用18对SSR引物对96份草莓栽培品种资源进行扩增。在18个SSR位点共获得184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72个,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3.5%,不同引物扩增的多态性条带数为6~19个,平均为9.56个。各位点PIC值在0.5726~0.8885之间,平均0.8057。NTSYS软件进行相似性系数计算,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96份来源不同的草莓品种被混杂地聚在一起,草莓品种的亲缘关系与其来源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中国地方品种的聚类相对集中,中国地方品种与中国选育品种之间亲缘关系相对较远。欧美品种和日本品种的遗传基础要宽于中国选育品种和地方品种。

    • 籼型杂交稻淀粉RVA谱特征值的杂种优势分析

      2013, 14(3):434-43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10

      摘要 (1963) HTML (0) PDF 1.25 M (4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6个籼型三系不育系和5个籼型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的30个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为材料,对其籽粒淀粉RVA谱各特征值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亲本间和杂交稻组合间的淀粉RVA谱各特征值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其中变异最大的是消减值,最小的是糊化开始温度。(2)杂交稻组合淀粉RVA谱各特征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杂交稻亲本的变异系数;峰值粘度、崩解值、最低粘度和最终粘度的平均值杂交稻组合大于亲本,其他性状的平均值杂交稻组合小于亲本。(3)峰值粘度存在极显著的正向超亲优势;崩解值、最低粘度、最终粘度和回复值存在极显著的正向中亲优势;消减值和峰值时间存在极显著的负向中亲优势和正向低亲优势;糊化开始温度存在极显著的负向低亲优势;最终粘度、回复值和糊化开始温度表现为极显著的负向竞争优势,其他性状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4)峰值粘度、崩解值、消减值和回复值等4个性状,各杂交稻组合与其母本、中亲值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峰值时间与中亲值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其父本的相关均未达显著水平。

    • 小豆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概述

      2013, 14(3):440-447.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11

      摘要 (2084) HTML (0) PDF 1.31 M (3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豆(Vigna angularis Ohwi & Ohashi)属于医食两用作物,既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也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物。然而与大宗作物相比,小豆现代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等研究落后,种质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品种改良仍局限于系统选育、杂交选育等常规手段,育种效率低。笔者从事小豆种质资源保存评价、新基因发掘及创新利用等研究多年,现从国内外小豆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利用、品种选育概况及经典遗传学、现代分子遗传学等各方面研究进行回顾和概述,并对我国小豆产业进行了展望和讨论,以供国内小豆科研工作者参考,并期望对提高我国小豆遗传研究水平有所裨益。

    • 浙江省薄皮甜瓜地方品种的表型遗传多样性

      2013, 14(3):448-454.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12

      摘要 (2171) HTML (0) PDF 1.27 M (2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表型性状探讨了浙江省沿海地区27份薄皮甜瓜地方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48个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17–1.98之间;33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4.56%–83.50%,表明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形态学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0.30处可以将27个资源分成两大类,这与按生育期长短分类结果完全一致;亚类的划分与果实形状、种子形状、叶片颜色、果皮颜色、覆纹颜色等质量性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划分依据相对独立。本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甜瓜的评价体系,并为今后优异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 新疆东天山地区宽刺蔷薇居群表型多样性分析

      2013, 14(3):455-46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13

      摘要 (2095) HTML (0) PDF 1.30 M (2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新疆东天山地区6个宽刺蔷薇(Rosa platyacantha)居群进行叶片、花序、果实、种子等11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宽刺蔷薇各表型性状无论在居群间还是在居群内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存在丰富的表型多样性。6个居群11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50%,表明居群内多样性较居群间多样性更为丰富。各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6.51%,离散程度相对较低。对表型性状进行的变异系数多重比较和主成分分析均显示,果实相关性状的变异是造成宽刺蔷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性状相关性分析进一步发现,生殖生长与前期的营养生长并无明显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个宽刺蔷薇居群的表型性状并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聚类,而是受到遗传因素与环境条件特别是海拔因子的共同影响。

    • 广东省地方稻种品质性状表型多样性及其形成的生态因子分析

      2013, 14(3):462-47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14

      摘要 (1981) HTML (0) PDF 1.65 M (2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州 510640) 摘要 为了进一步完善广东地方稻种资源的鉴定评价,并为该资源在水稻品质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以国家作物种质库编目的2974份广东地方稻种为研究对象,其9个品质性状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广东地方稻种品质性状的区域分布特点,并对总体和不同稻作区品质性状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对部分生态因子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探。结果显示,广东地方稻种资源品质性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其糙、精米率较高,蛋白质含量丰富多样,胶稠度的变异幅度大,直链淀粉含量适中达国标的材料偏少;中南稻作区为广东优质地方稻种的主要集中地;不同稻作区的品质性状多样性表现各异;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及胶稠度是影响广东地方稻种品质形成的主要指标;湿度和温度的地域差异是广东地方稻种稻米品质多样性的主要成因。本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广东地方稻种中具有优异品质性状资源的利用对改良现有品质的稻米品质和拓宽遗传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浙江赤霉病抗性不同的大麦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3, 14(3):472-478.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15

      摘要 (2156) HTML (0) PDF 1.45 M (2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SSR标记方法研究了43份对大麦赤霉病有不同抗性的浙江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29对SSR引物在上述品种中共检测到87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等位基因数在2~9之间,平均为3个;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3509,平均Shannon指数(I)为0.6951,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4268。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082~0.986,平均值为0.467。聚类分析将参试品种分为4大类。浙江省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较高,二棱品种的遗传变异明显高于六棱品种;抗和中抗赤霉病品种的遗传变异也较大。聚类结果与品种来源无任何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 >基因挖掘
    •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资源与分子育种策略

      2013, 14(3):479-485.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16

      摘要 (2160) HTML (0) PDF 1.29 M (3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措施。近年来,随着植物先天免疫机制、抗病分子生物学以及水稻和稻瘟菌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系列参与病原菌识别和防卫信号传导与应答,以及外源抗菌蛋白、病原菌激发子等抗病相关基因陆续被鉴定和克隆,为提高水稻抗稻瘟病能力提供了一些新的基因资源、育种策略和技术。本文概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克隆的主要抗稻瘟病基因资源及其在分子育种研究中应用的进展,提出了通过转基因手段整合不同防卫反应关键调控基因的抗稻瘟病聚合育种策略。

    • TcLr45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2013, 14(3):486-49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17

      摘要 (2141) HTML (0) PDF 1.59 M (3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TcLr45中扩增出一条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片段。以该序列为靶序列进行3’和5’RCAE-PCR,获得该基因cDNA全长片段为2347bp,该序列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730个氨基酸,命名为LecRK-LR45。经软件分析, LecRK-LR45具有典型的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结构,属于L类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LecRK-LR45与山羊草、小麦(Lr34)中的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玉米、拟南芥的亲缘关系较远。该基因的克隆为研究小麦中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的功能奠定基础。

    • 沙冬青AmLEA5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2013, 14(3):492-500.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18

      摘要 (2228) HTML (0) PDF 1.79 M (2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用固相扣除杂交方法从低温驯化沙冬青克隆得到的AmLEA5基因进行分子特性和表达模式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一种第5族胚胎晚期发生丰富蛋白(LEA)。AmLEA5基因全长693 bp,含有1个29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98个氨基酸,预测AmLEA5的分子量为10.6 kDa,是一种亲水性蛋白,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表明该基因略偏好于用A或T结尾的密码子。系统发生分析表明,AmLEA5蛋白与蒺藜苜蓿LEA(ACJ84182.1)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显示AmLEA5的表达量在低温、干旱、盐和热胁迫条件下均有上调,尤其在低温胁迫后期富集量最高。亚细胞定位表明,用YFP标记的AmLEA5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一系列实验结果说明AmLEA5基因在沙冬青抵御非生物胁迫,尤其是在抵御低温胁迫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 黄瓜抗黑星病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2013, 14(3):501-50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19

      摘要 (2002) HTML (0) PDF 1.28 M (2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抗黑星病黄瓜材料HX1为试材,接种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2h、8h、20h、32h和72h的叶片作为试验方(Tester),相应的未接种叶片作为对照方(Driver),利用SSH技术,构建了黑星病菌侵染初期的正向和反向cDNA-SSH文库。用巢式引物PCR检测插入片段,获得了200个阳性克隆,通过测序,除去重复序列,共得到105个Unique ESTs。与非冗余蛋白数据库进行BLASTx比对,结果显示,17条ESTs未找到同源序列,88条非重复序列和已知基因的同源性较高,占全部ESTs序列的83.8%,其中86条ESTs与非冗余蛋白数据库已知功能的蛋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结合高密度点阵膜杂交差异筛选,阳性率为75.0%。经初步分析这些序列的功能,差异表达的ESTs功能涉及能量和基础代谢、信号转导、蛋白和核酸代谢、光合作用及逆境中特异表达的基因等方面。为研究黄瓜抗黑星病基因提供了依据。

    • 植物热激蛋白70的分子作用机理及其利用研究进展

      2013, 14(3):507-51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20

      摘要 (2347) HTML (0) PDF 1.22 M (4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广泛参与胁迫环境的响应,在诱发人体肿瘤细胞凋亡,增强肿瘤的免疫原性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植物HSP70的生理功能研究起步较晚,最近的研究发现植物HSP70在细胞内主要参与新生肽的折叠与成熟、损伤蛋白的降解和蛋白运输;植物HSP70在非生物胁迫环境的应答、抗病性及植物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系统综述了植物HSP70分子作用机理研究的进展,以及在提高植物抗逆性方面的作用,以期为基因工程方法改良作物抗性提供参考。

    • 油茶Pht1;1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2013, 14(3):512-517.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21

      摘要 (2154) HTML (0) PDF 1.48 M (2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油茶‘湘林4号’为材料,通过 RT-PCR 和 RACE 的方法克隆出油茶磷酸转运子Pht1基因家族一个成员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CoPht1;1(GenBank登录号:JX403969),通过实时定量 PCR 的方法检测了不同磷浓度下该基因在根系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oPht1;1 CDS长度为 1 626 bp,编码 542 个氨基酸,与其他物种的Pht1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中与夹竹桃科长春花的 Pht1相似性最高,达到 88%;蛋白质二级结构和拓扑结构预测表明,CoPht1;1具有跨膜蛋白的主要特征,与其他物种的Pht1具有一致性;实时定量 RT-PCR 结果表明,油茶Pht1基因的表达受低磷因素诱导,并随磷处理时间的不同而变化。

    • 玉米自交系CML470抗南方锈病基因的定位

      2013, 14(3):518-52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22

      摘要 (2692) HTML (0) PDF 1.40 M (3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方锈病是我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玉米抗病品种的利用是控制其为害的一条最为安全和经济的途径。但是,在我国当前的玉米育种中,所利用的玉米南方锈病基因多来自美国杂交种78599等。为寻找新的南方锈病抗病基因,本研究对CIMMYT自交系CML470的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发现CML470的抗性由一个显性抗病基因(定名为RppC)控制,该抗病基因被定位于10号染色体短臂端部,位于SSR标记umc1380和umc1291之间,分别与两标记相距3.5 cM和8.8 cM。通过回交,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RppC被转移到了优良自交系昌7-2中。

    • 芹菜韧皮部蛋白基因的分离与表达分析

      2013, 14(3):523-52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23

      摘要 (2183) HTML (0) PDF 1.52 M (2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韧皮部蛋白在维持植物形态,物质转运以及植物伤口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地域来源和性状特性差异均较大的两个芹菜品种‘六合黄心芹’和‘美国西芹’为试验材料,利用RT-PCR技术获得这两种芹菜韧皮部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结果显示:这两种芹菜来源的韧皮部蛋白基因全长均为546 bp,编码181个氨基酸。两者核苷酸序列有3个位点的不同,分别为:88G/A、399T/C和489T/C;在氨基酸序列上有一个位点的不同,为30T/A。预测其蛋白质分子量为19 kD,pI值为9.18。‘六合黄心芹’和‘美国西芹’的韧皮部蛋白与忽地笑等植物的韧皮部蛋白相似度较高,在保守位置分别具有5个亮氨酸残基和4个色氨酸残基。实时定量PCR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主要在芹菜的茎和根等部位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 华南杂交稻亲本间产量配合力评价与分子标记鉴定

      2013, 14(3):530-53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24

      摘要 (2821) HTML (0) PDF 1.29 M (2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华南地区广泛应用的8个杂交稻不育系与10个恢复系,按NCII设计配制两套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61个,通过在湛江的两年种植试验,结合62对与产量性状QTL连锁SSR标记,对18个亲本的产量配合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标记位点鉴定。结果表明:供试亲本间一般配合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不育系珍汕97A、万金A和恢复系直龙、广恢3550的一般配合力相对较高;两套组合共检测出36个与亲本产量配合力显著相关的标记位点,其中RM1、RM216、RM231和RM542为两套材料所共有;检测出的杂合标记位点中,23个为增效标记位点,13个为减效标记位点,其中杂合标记位点RM231、RM209可使F1的单株粒重增加13.50 %和16.43 %。该结果可为华南地区杂交稻育种的亲本改良及选配提供了理论指导。

    • 基于SSR标记的山东省小麦DNA指纹图谱的构建

      2013, 14(3):537-54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25

      摘要 (2035) HTML (0) PDF 1.29 M (3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山东省41份小麦种质资源为材料,使用46对引物,通过SSR技术对其进行了DNA指纹数据库的构建。结果显示,所采用的46对引物在本实验材料中共检测到69个等位基因,有较好的多态性。利用NTSYS进行UPGMA聚类分析后,发现这41种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0.68为阀值处可以分为3个类群。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分辨各个种质间的亲缘关系,能够较好满足小麦DNA指纹数据库的构建要求,对山东省小麦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分类、评价、核心种质的建立等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研究简报
    • 11份割手密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2013, 14(3):542-54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26

      摘要 (1857) HTML (0) PDF 1.30 M (2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0对多态性丰富的SSR引物,以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中保存的14份具有代表性的割手密为对照,对未收集过的云南地区11份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野生资源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共扩增出233条DNA谱带,与对照相比,新采集材料的多态性条带为207条,其中14条为特有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0.89。遗传相似性系数和UPGMA聚类分析表明,新采集的材料并没有单独聚为一类,而是比较分散,在相似性系数为0.64处做切割线,参试材料可分为三个类群:第一类群主要由龙门割手密、河边村割手密和福建仙游1号组成;第二类群中包含19份材料,其中新采集的样品有上岗割手密、他拉割手密、安乐割手密、勐根割手密、芒美割手密、贺海割手密、回落割手密、里拉割手密和曼亨割手密,对照材料主要包含了云南、四川、越南、老挝、泰国地区的割手密,其共同特点是均分布在内陆地区;第三类群包括3个材料,分别是海南1号、海南92-2和广东化州割手密,其中不包含新采集的材料。而在相似性系数为0.654处作切割线又能将上述第二类群分为较细的三个亚群。由此可见,新采集的11份割手密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与已收集的资源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说明依靠云南高山峡谷等立体气候特点,分布着遗传差异显著的割手密无性系。

    • 白菜和白菜型油菜角果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2013, 14(3):547-55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27

      摘要 (1985) HTML (0) PDF 1.32 M (2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种荚差异显著的白菜自交不亲和系(P1)和白菜型油菜自交系(P2)为亲本及杂交获得的4个基本世代(P1、P2、F1、F2)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其种荚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芸薹种作物的种荚长度(SPL)性状及喙长(SBL)性状均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C-0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3.16%和68.67%;种荚宽度(SPW)性状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E-0模型),其主基因遗传率为20.40%,多基因遗传率为78.34%。种荚相关各性状均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种荚宽度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为1.26%;种荚长度、喙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分别达16.89%和25.36%。针对芸薹种作物种荚性状的改良要以多基因为主,并注意环境条件影响。以种荚差异显著的白菜自交不亲和系(P1)和白菜型油菜自交系(P2)为亲本及杂交获得的4个基本世代(P1、P2、F1、F2)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其种荚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芸薹种作物的种荚长度(SPL)性状及喙长(SBL)性状均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C-0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3.16%和68.67%;种荚宽度(SPW)性状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E-0模型),其主基因遗传率为20.40%,多基因遗传率为78.34%。种荚相关各性状均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种荚宽度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为1.26%;种荚长度、喙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分别达16.89%和25.36%。针对芸薹种作物种荚性状的改良要以多基因为主,并注意环境条件影响。

    • 栽培沉香遗传多样性的ISSR和AFLP分析比较

      2013, 14(3):553-55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28

      摘要 (2290) HTML (0) PDF 1.37 M (2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2种分子标记技术在沉香属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用ISSR和AFLP分子标记分析了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等地17份沉香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14个ISSR引物、8对AFLP引物分别检测到119、919个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73.95%、86.94%。由于AFLP标记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位点检测效率,AFLP标记分析的遗传多样性参数高于ISSR。虽然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用Mantel检测对两种方法检测的遗传一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r=0.7705,P=0.0003)。ISSR标记与AFLP标记均能应用于沉香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两种标记的研究结果均揭示出沉香属植物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水平。

    • 16 个蝴蝶兰品种 EST-SSR 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3, 14(3):560-564.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29

      摘要 (2285) HTML (0) PDF 1.25 M (3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 NCBI 上提供的8 188 条蝴蝶兰 EST 序列开发 EST-SSR 引物,用来分析市场上较常见的 16 个蝴蝶兰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成功开发出了 9 对多态性引物,这 9 对引物在 16 个蝴蝶兰品种上共检测出 45 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可检测等位基因2 ~ 12 个,平均为 5 个;SSR 引物多态性信息量 (PIC) 变化范围为 0.527 ~ 0.981,平均为 0.755;16 个蝴蝶兰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 0.550 ~ 0.875 之间,平均值为 0.728,表明供试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UPGMA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 0.73 处可将 16 个蝴蝶兰品种分为四大类,第Ⅰ类包括满天红、巨宝红玫瑰等 10 个品种,第Ⅱ类包括夕阳红、富乐夕阳、昌新皇后和新原美人 4 个品种,第Ⅲ类包括萨拉黄金 1 个品种,第Ⅳ类包括台湾阿妈 1 个品种,聚类结果与花色特征比较一致。该研究结果对蝴蝶兰品种选育有一定参考价值。

    • 植物microRNA的生物信息学预测与分析

      2013, 14(3):565-570.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30

      摘要 (2563) HTML (0) PDF 1.86 M (35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调控基因转录后表达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大量研究表明,miRNA在调节多种生物途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与分析miRNA是当前发现和鉴定植物miRNA的重要策略之一。研究内容总结了生物信息学预测植物miRNA及其靶基因的方法策略,阐述了生物信息学在植物miRNA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芒果NBS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克隆与分析

      2013, 14(3):571-57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31

      摘要 (2212) HTML (0) PDF 1.74 M (2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已知物种NBS抗病类基因(RGAs)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从芒果品种“金煌”基因组DNA中分离得到了10条同源序列(pp-1~10,GenBnak登录号为HM446507~16)。DNA序列分析表明,这些RGAs在200~300bp区间存在较大变异,Pi值都在0.4以上。同源性分析表明这些序列的同源性差异范围从11.0%~98.4%,离散值范围为1.6~100.7, 10条RGAs可以分为两大类。蛋白序列分析表明,pp-1~10都具有开放读码框,编码的蛋白含有典型的NBS抗病类基因所拥有的P-loop和Kinase-2a结构域,通过同源进化分析可将其分为TIR-NBS-LRR和CC-NBS-LRR两类,与已知物种同源性分别为22%~60%。

    • 无融合生殖悬铃叶苎麻(Boehmeria tricuspis)多倍性发生的染色体行为研究

      2013, 14(3):577-580.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32

      摘要 (2044) HTML (0) PDF 1.23 M (2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对无融合生殖悬铃叶苎麻(2n=42)和有性生殖悬铃叶苎麻(2n=28)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行为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推断两者之间的进化关系;探索无融合生殖悬铃叶苎麻(B.tricuspis)发生的细胞遗传学基础,为无融合生殖发生的遗传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无融合生殖类型经诱导所产生的PMC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有丰富的三价体形成,属典型的同源三倍体减数分裂行为特征;而有性生殖类型 PMC的减数分裂行为绝大多数正常,但也存在少量异常现象。其中有些异常行为,可能与未减数配子(2n)的形成紧密相关。因而推断,在有性生殖类型的生殖过程中,可能发生了未减数配子(2n)与减数配子(n)的融合,产生了同源三倍体合子。这应该是无融合生殖悬铃叶苎麻发生的重要的细胞遗传学基础。

您是第位访问者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3
京ICP备09069690号-23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